五个方面下功夫 转移就业促脱贫
2016-06-28 16:28
来源:昌都市委外宣办
点击:0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今年以来,昌都市紧盯精准扶贫,以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转移就业、确保稳定脱贫为目标,在协调配合、精准培训、开发岗位等五个方面狠下功夫,积极推进转移就业脱贫工作深入开展。
(一)协调配合,在形成合力上下功夫。成立市(中、区)直共计34家单位联动的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各成员单位职能分工,统筹抓好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制定全市统一的就业扶贫工作登记表,对职业介绍、岗位开发、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等进行台账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就业工作专题会和2016年第一次就业联席会暨精准扶贫转移就业推进会精神,结合各自任务分工和工作实际,制定促进就业的工作方案,抓好组织实施。
(二)精准培训,在提升技能上下功夫。坚持以“1+N”(“1”即把军旅式培训贯穿各项技能培训始终,“N”即把民兵预备役集中军训、订单式、定向式、企业代包、基地协会、干群联动、互联网+、以师带徒、典型示范、援藏培训等各种培训方式相结合)军旅式培训为主抓手,突出“五实”(实名、实训、实技、实用、实效)要求,结合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旅游服务、新农村建设、扶贫易地搬迁等能够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各各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军旅式+企业订单、军旅式+互联网等各类培训,进一步拓展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稳定一家”。目前为止,全市已举办各类农牧民技能培训班75期,共培训贫困农牧民群众4062人,实现转移就业2931人,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5767人。
(三)开发岗位,在促进就业上下功夫。根据贫困群众文化层次、年龄结构、培训愿望以及企业单位用工需求,积极为企业单位和求职人员搭建供需平台帮助贫困群众就业。一是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首位,通过公职岗位就业、市场就业、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就业援藏、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解决高校毕业生和中职班毕业生就业问题;二是依托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严格督促落实施工单位不低于30%的用工比例吸纳当地劳动力参与建设,就地就近解决就业。三是通过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就业。积极协调昌都经济开发区共注册入驻企业吸纳本地人员就业。四是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挖掘农牧业内部潜力扩大就业。利用“五大养殖基地、七大种植基地”建设,带动当地农牧民本乡本土就业。五是发展旅游业实现就业。依托自驾旅游线路,打造休闲驿站、藏家乐等旅游项目解决就业。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开发就业岗位3000个,开展职业指导2046人,职业介绍成功1131人。
(四)转变观念,在增强意识上下功夫。通过宣传优惠政策、典型事例等方式,积极为转移就业脱贫工作营造氛围。一是通过开展集中政策宣讲、就业讲座政策下乡、集中培训、思想教育等途径,教育引导未就业人员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农牧民改变封闭保守的传统就业模式,树立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竞争观念。年初以来,已发放宣传资料8000余份,进行政策解答300余人次。二是积极挖掘培树有亮点、有特色、成效明显的就业工作、典型事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营造重视就业和支持就业的良好社会环境。通过对正面典型的宣传,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形成全社会关心就业、支持就业、参与就业的浓厚氛围。
(五)督促检查,在考核评价上下功夫。建立转移就业脱贫工作考核机制,积极协调市就业工作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成联合工作组,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查看台账资料、实地考查、现场抽查、电话询问等形式,不定期对各县(区)、各成员单位转移就业脱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作为考核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