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6 15:41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昌都地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以来,结合自身实际,突出实践主题,制定“政策下乡进村入户”具体措施,大力宣传党的强农惠民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使各族群众真正知道惠在何处、惠从何来、来之不易。
弹奏和谐音符,营造浓厚氛围。昌都地区印发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知识问答》7000余册,《农牧民群众政策知识问答宣传单》(藏汉文)10万张和《昌都地区赴基层督查调研宣讲资料汇编》(藏汉文)共5800册。部分县、地(中、区)直参学单位分别结合本县、本单位工作实际,组织力量编写了党的惠民富民政策宣传手册(藏汉文)达到9万余册,编写发放党的惠民富民政策宣传单6万多张。开展“政策下乡进村入户”专项活动以来,全地区共抽调地、县、乡干部2921人,深入基层单位3258人次,开展宣讲活动3091场次,受众达324649人,落实有关政策320条,为基层和群众办实事数2945件,共投入资金854.8912元。
舞动幸福节拍,惠民政策入户。卡若区选派讲政治、懂政策、精通藏汉两种语言的精干人员100余人组成15个宣讲组,分赴各寺庙驻点和15个乡镇158个行政村11603户农牧民家中广泛开展政策宣讲。每个宣讲组均保证由一名县级领导带队,负责组织领导、指导督促宣讲工作的落实,还将所在乡镇主要负责人、村支书等吸收为宣传员,以增强宣讲的针对性,确保了党的方针和各项惠民富民政策“乡乡有人讲、村村不遗漏、户户能明白、人人能听懂”。地区教育局成立“政策下乡进村入户”专项活动领导小组,先后派出17个宣讲工作组,深入7个地直学校、11个县、103个乡(镇)村开展惠农政策宣讲,特别针对教育方面的优惠政策,如义务教育“三包两免一补”、“内地西藏班考试”等政策进行了大力宣讲。洛隆县孜托镇坚持“面向基层、突出重点、普治并举、因地制宜”的原则,以聊天、拉家常、召开座谈会和群众大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和群众身边的事例深入开展惠民政策宣讲,使农牧民群众深刻理解旧西藏苦从何来、新西藏惠在何处。同时做到服务宣传“三到家”,一是政策法律传单送到家;二是学法用法抓到家,建立健全镇、村宣传员队伍,完善宣传网络;三是守法责任订到家。通过镇党委、政府与农牧民签订学法守法责任状,评选“守法文明户”等方式,促使广大农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切实履行应尽义务。
同奏一个和声,党的温暖到心。江达县以“立足农民富,创建文明乡,建设新农村”为活动载体,深入开展“政策下乡进村入户”专项活动,做到了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县建设局总投资709.7万元进行廉租房工程建设,新建住房88套;县交通局总投资497.1万元进行农村公路通达项目建设;县水利局总投资593万元建设2009年第一批农村安全引水工程,共计涉及36个点,解决1269户8003人的农牧民群众饮水问题;总投资40万元完成汪布顶乡经济林建设,县农开办总投资86万元修建江达县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县安居办总投资3220.7万元完成的2009年安居工程总计解决1892户农牧民群众住房问题,总投资700万元新建35个行政村村活动场所。八宿县将“政策下乡进村入户”专项活动与寺庙法制宣传教育相结合,县统战部驻寺工作组在各乡镇开展寺庙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中,积极向僧尼和寺庙周边的群众开展政策宣讲、法制教育等活动;县人民检察院、县人民法院采取“以案释法”的宣传方式,通过向群众细致讲解典型案例,对群众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宣讲党的各项惠民利民政策;县委政法委、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充分利用到各乡镇排除调处矛盾纠纷的机会,采取干警“大走访”的方式,通过“实地取例”进行政策宣讲和法制宣传教育,切实达到教育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县卫生、民政、教育、安居办、组织等部门单位结合职能和业务工作实际,对农牧区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农牧区特困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包”政策、安居工程补贴、村干部待遇等方面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宣讲;县人大投入资金2800余元为白马镇群众办实事、做好事3件;县水利局自筹资金12万元购买水管等饮水设施,解决了夏里三乡10个村的吃水问题。县工青妇通过发动党员干部捐款和自筹资金6000余元,解决了益青乡2户断粮户的吃饭问题。县人民法院派人参加指导吉达乡沙场筹建和安居工程建设,并投入资金6500余元,为孤儿购买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解决了孤儿上学难、生活难的问题。洛隆县“政策下乡进村入户”专项活动各宣讲组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整合资源,先后争取实施了部分村通路通电、人畜饮水、学校危房改造、文化和医疗卫生等项目,围绕落实增产增收措施和支农惠农政策,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化肥、农药、良种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保证了备耕春播生产的稳步推进,将实事真正办到了农民的心坎上。通过宣讲,极大地触动了群众思想。一是通过宣讲粮食直补政策,群众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粮食播种面积较往年大幅提升;二是通过宣传经济结构调整路线,洛隆县经济作物、温室大棚、优质作物基地逐渐增多;三是通过农机补贴宣传,要求购买各类农机具的农牧民不断增加;四是通过宣传安居工程补助标准,农牧民群众对建造安居房从以往的“要我建”转变为“我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