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6 15:45 来源:今日西藏昌都 点击:0
要求具体明确 落实有力到位 取得效果显著
——昌都地区深入扎实开展党建扶贫工作
昌都地区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以抓党建为核心,以扶贫为重点,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为主题,努力加强农牧区党的建设,促进农牧区发展稳定,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工作。
要求具体明确。地委、行署下发《关于选派机关干部组建党建扶贫工作队蹲点联系乡镇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通知》,对我地区党建扶贫工作进行具体安排部署,明确主要目标、任务,对如何开展好党建扶贫工作提出七点要求:一是组建工作队。指定37个地(中、区)直单位为“十一五”期间昌都地区定点扶贫37个乡(镇)的牵头单位,并与同一扶贫联系点的其他单位共同组建党建扶贫工作队,工作队成员由能力强、作风硬的3-4名党员干部组成,其中队长必须由县级领导担任。去年以来,参加党建扶贫的单位共504个,党建扶贫的乡镇数180个,到点次数1115次,到点人数2337人,长期驻点人数248人,结党建扶贫对子数1669对,参加结对人数5581人,受帮扶的对象数13941人,已到位专项扶贫资金数10826612元,捐物折价金额4504836.3元,落实帮扶项目数307个,实用技术培训261期,培训人数20756人,已脱贫人数6001人,上党课834次,上党课人数18272人,培训党员422期,受培训158038人,帮助整顿基层组织数260个。二是制定工作计划。各党建扶贫工作队进驻乡(镇)后,深入实际开展调研,结合当地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状况,围绕稳定与发展制定具体可行、操作性强的党建扶贫工作计划,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三是注重工作作风。党建扶贫工作队及每名队员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心实意倾听基层和群众的呼声,广泛搜集社情民意,并在工作中锻炼自己,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四是总结积累经验。党建扶贫工作队定期向地委、行署上报工作信息和工作进展情况报告,以便积累总结好经验,使党建扶贫工作更有效地开展。五是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正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把党建扶贫工作作为本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形成工作机制。六是加强对选派党员干部的管理。县、乡党委负责对选派党员干部的管理工作,地、县组织、纪检部门负责对选派党员干部的考察、监督,派出单位配合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纪律上严格要求并将党建扶贫工作的成效作为对选派党员干部提拔、奖惩以及年终考评的主要依据。七是加强督促检查。地委、行署定期、不定期对党建扶贫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掌握情况作出下步工作安排。地委组织部会同地区纪检委、地委办、行署办、扶贫办等单位每半年对党建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一次联合督查,确保党建扶贫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的成效。
落实有力到位。各党建扶贫工作队进驻联系乡镇开展党建扶贫工作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五个牢牢把握、五个着力实现”上下功夫,切实把各项党建扶贫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一是牢牢把握加强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这个核心,着力实现夯实党在农牧区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组织建设,调整充实软弱涣散党支部。结合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党建扶贫队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协调联系县领导、帮扶部门到对口帮扶乡镇指导换选工作,积极配合乡镇党委规范选举程序,大力推行“两推一选”的办法,切实把那些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双高双强”型人才选进了村“两委”班子。针对个别村书记难选配的问题,党建扶贫工作队积极协助各县委组织部开展从县乡机关选派干部到村担任支部书记试点工作,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32名选派的县乡机关干部顺利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狠抓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各党建扶贫工作队到点开展工作后,进一步规范了入党程序和手续,大力推行“两推一公示”制度,协助基层组织抓党员发展,积极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管理,按照“设岗定责、党员认岗、公示明岗、考核评岗”程序,确定党员岗位、职责和考核办法,对流动党员实行流入地和流出地双向管理,确保每名党员都能得到党组织的有效管理和监督。加强阵地建设。党建扶贫工作队以及帮扶单位充分发挥部门资源优势,多渠道筹措资金,协助各乡镇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积极参与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检查、督导,指导村党支部建立完善活动场所的制度上墙等各项工作,确保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二是牢牢把握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首要任务,着力实现增强农牧区经济发展后劲。着眼于农牧民增收的目标要求,着眼于发挥党建工作优势,党建扶贫工作队坚持与联系乡镇紧密联手,地县乡村四级联动,帮扶部门积极介入,党员干部广泛参与,着重抓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为联系乡镇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为让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让群众获得更多实惠,每个扶贫项目启动后,党建扶贫工作队积极会同乡镇负责同志督促各项目的实施,跟踪每阶段的进度,亲临现场检查工程质量,做到建管用并举,使各类扶贫项目发挥最大效益。三是牢牢把握改善党群干群关系这个根本要求,着力实现维护农牧区社会局势稳定。按照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的工作思路,党建扶贫工作队坚持用耐心和真情去作群众工作。首先,积极参与寺庙法制宣传教育、资源纠纷调处等工作,参与组建民兵治安积极分子和农牧民群众参加的治安联防队,构建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打牢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的群众基础。其次,积极协助各乡镇、村严格按照区党委的部署和地委的要求,深入扎实开展“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坚持“两手抓、两促进”的工作原则,切实加强正面宣传,全面掌握所驻乡镇和村组群众的思想动态,认真做好宣传、教育、疏导工作,及时准确地传达中央、区党委和地委的精神以及工作部署。通过播放“拉萨‘3.14’事件”纪实专题片,开展爱国主义专题讲座,让广大干部群众和僧尼认清了“3.14”事件的真相,使基层干部群众、僧人做到认识清醒、立场坚定,不信谣、不传谣,始终旗帜鲜明地同达赖集团作斗争。第三,注重理顺各种关系、稳定群众情绪,高度重视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对一些不稳定因素,切实做到早发现、早解决,按照提前介入的方法,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协助指导乡镇、村解决了一批比较突出的问题。第四,大力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切实做好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工作。党建扶贫工作队结合实际,大力开展“结对帮扶一个村,一名党员帮扶一户困难户”活动,把党的温暖与关怀送到了困难党员和群众之中。四是牢牢把握帮扶培训这个重要手段,着力实现提高农牧民党员群众素质。党建扶贫工作队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和部门优势,认真组织开展对农牧区党员干部和农牧民群众的教育培训。首先,大力宣传党在农牧区的路线方针政策,重点宣传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目标和任务;其次,广泛开展普法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农牧民党员、群众的法制观念,提高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积极引导农牧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第三,广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党员群众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等腐朽思想和其他落后观念的影响;第四,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教育,加强农牧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五是牢牢把握壮大农牧区集体经济这个努力方向,着力实现夯实农牧区发展稳定的物质基础。针对乡村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党建扶贫工作队集思广益,认真研究分析所驻乡镇的区位优势、自然禀赋和产业特色,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帮助基层理清思路,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找准经济发展项目,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兴办经济实体,着力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努力提高农牧民收入,逐步增强了乡村组织“有钱办事”的能力,为农牧区经济的发展和维护社会局势的稳定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取得效果显著。一是结合学习实践活动,组织农牧民党员上专题党课,提高农牧民党员的思想认识。地区文化局、公路管理分局工作队“送课上山”,为察雅县巴日乡虫草采挖点的农牧民党员上党课。工作队以拉萨“
(地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