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单的背影 因为爱而显得格外闪光
昌都市类乌齐县甲桑卡乡派出所驻甲桑卡乡桑卡村工作队
孟鑫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如此优美的歌声萦绕桑卡,在每一个角落飘荡。
我有一个奶奶,她今年96岁的高龄。别看奶奶岁数大,但是奶奶身体很硬朗。奶奶一直住在寺庙,那是她的家,看得出奶奶舍不得离开那个住了大半辈子的地方,南宫28驻村队尊重老人家的意见:不去敬老院。
虽然奶奶平时有僧人照顾,但南宫28还是经常会去看望她。天冷了,驻村队和村“两委”班子一起过去给奶奶劈柴,陪她聊聊天。当然,驻村队也会合理并充分利用惠民经费,给老人买衣服,买米、面,从我驻村的三年来,老人的生活用品一直是驻村队在照料,打心眼里感谢惠民政策。
我时常从县里买菜回来,都会给奶奶买些好吃的。就在前不久,去了趟县城,给奶奶买了牛奶、面包火腿、旺仔奶糖。当我来到她家,家里空空的,僧人也放假了,我的心里开始着急了,一边喊着一边找着。终于看到了奶奶拄着拐杖回来了,我那悬在嗓子眼的心也落了下来。我赶紧从车上拿吃的,当我回头的时候,奶奶已经坐在木头上,拐杖放在一边,看到那孤独的背影,顿时心凉凉的,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向奶奶,我蹲下来,给奶奶剥了一块糖喂给她。我用仅会的藏语和奶奶聊着天,奶奶含着糖和我说话,不时地露出了岁月的痕迹。
天渐暗了下来,我扶着奶奶回屋坐。打开门,一股奶香扑面而来,仔细瞧了一下,原来是僧人送的酸牛奶。旁边是一盆煮过的面条,水分尽失,上面一层被氧化地发黄,刹那间我的心里酸酸的,强忍着泪水,打开一瓶酸奶喂给奶奶喝,奶奶咕咚咕咚地喝着,和奶奶在一起我觉得很温暖。岁月的蹉跎,奶奶没有牙齿,也不会用高压锅,只能用盆煮面。我问奶奶我是谁,奶奶说不记得了,然而我并没有伤心,因为能照顾到奶奶,那是我的福气。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奶奶就是桑卡村的宝。
村子里还有工作,也聊了许久,我该回去了,奶奶硬是要出来送我,感受到奶奶的不舍,我又何尝不是呢?
俯下身,扑基层,更多的是关心百姓的疾苦。不仅仅是责任,还因为有爱。值得可喜可贺的是,今年南宫28村里又多了一名大学生——阿姆。阿姆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和母亲生活,家里有一个哥哥,在重庆参军,家里的条件很贫困。阿姆考了292分,报了咸阳西藏民族学院,录取通知书还没下来呢,我就急着给阿姆找资助人了。说实话,不碰壁是不可能的,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相信你,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帮助你,这是我一路走来,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因此, 我非常感谢愿意相信我帮助我的人。没有耀眼的灯光,没有媒体的宣传报道,他们就是这样默默地奉献。王雅丽女士,北京人,捐助阿姆和孤儿有两年了,春节前夕,会汇款给我,由我转交阿姆和孤儿。就是这份信任搭建起的纽带和桥梁,传递着中华儿女之间的关爱。近日,我把阿姆的信息放到论坛里,功夫不负有心人,真的有好心人,捐助阿姆500元,我兴奋地把阿姆找来,把钱给她。并且从网上下载了申请助学金及贷款的资料给阿姆,总之,只要能够帮助阿姆,我就很开心。
自从有了驻村队,自从有了惠民政策,桑卡村的发展也日益蓬勃。路修好了,铁索桥修好了,绿化也搞起来了,贫困的家庭得到了帮助,也有了集体经济油菜种植。说起油菜种植,让我想起第二批驻村队,南宫28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申请项目、鼓励百姓参与、实施项目。那天是给油菜打农药,驻村队和百姓一起劳作。在田地里,驻村队队员侯亚楠说了一句:这是青稞吗?我说这是油菜,老虎老鼠傻傻分不清楚。话音刚落,百姓们似懂非懂地笑起来了,笑声在田里荡漾,驻村队和百姓就像一家人,其乐融融。
桑卡村的太阳越发地温暖,或许是因为他们的到来吧。这一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逐渐开展来,桑卡村自然热闹了起来。好多领导干部到桑卡村住户,领导们和百姓同吃同住,甚至和百姓一起下田收青稞,把结对户当作是自己的亲人,只要百姓有困难,就尽最大努力帮助。百姓们也感受到党的关怀,更加敬党、爱党。
桑卡村就像一位母亲,哺育着我,在这里工作三年, 我有了成长,有了关怀,甚至有了包容整个村子的胸襟。有人说心胸被痛苦和委屈撑大的,而我认为,心胸是由责任变为爱而成就的。因为党,因为惠民政策,因为驻村队,因为更多中华儿女的关爱,孤单的背影不再孤单,在爱的照耀下格外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