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献身三江水利、润泽昌都大地!
本报通讯员 王喆
刘鹏,天津市水务局基建管理处执法监察科副科长,高级工程师。2015年是他毕生难忘的一年,这一年的3月,作为天津市第七批专业技术援藏干部中的一员,他第一次踏上了康巴大地。来到了美丽而又神秘的昌都,开始了他一年半的援藏生涯,来完成援藏这一项光荣而又艰苦的使命和任务!
刘鹏2005年毕业于河海大学,同年进入天津市水务局工作。一直从事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工作,具有丰富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经验。来到昌都以后,他援助的单位是卡若区水利局。作为水利局工程师,他负责全局水利专业技术工作。为尽快适应援藏岗位,他不顾剧烈的高原反应,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跑完了卡若区已建和在建的水利工程项目,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为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克服高原反应,树立工程标杆
为了尽快改变卡若区有待提高的水利工程管理局面,来到昌都半个月后,刘鹏主动要求管理一项新建水利工程,为今后的工程树立一个样板。“卡若区生格村洛坝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是昌都市水利部门第一项水土保持类工程,由于以前没有类似的工程经验可以借鉴,刘鹏根据天津水利工程相关管理经验,结合昌都当地实际情况,重新制定了工程建设管理方法。工程交桩放线当天,刘鹏还处于高原反应期,但是他毫不在意,不顾部门领导的反对,坚持到工程现场进行工作。由于工程现场海拔比昌都市区要高800余米,而且部分地段车辆不能通行,因此整个交桩放线过程都是步行,刘鹏走几步就需要大口喘气,但是他咬牙坚持了下来。在之后的建设过程中,他放弃了很多周六日的休息时间,一心扑在工地上。他不光完成项目法人方面的工作,同时他还对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工作进行指导。特别是施工单位第一次承建水土保持类工程,缺乏经验,他带领施工单位技术员跑遍了工程的每一个地点,认真分析图纸,解决工程的各个技术难点。在工作之余,他还编制了详细的工程造价分析,严格控制工程预算,确保国家投资落到实处。2015年7月中旬,该工程顺利完工,并通过合同完工验收。虽然他每天都要行驶在危险的山路上,忍受着高原反应,吃着简单的工地餐,但看着洛坝沟沿途郁郁葱葱的植物茁壮的成长,想着为昌都的水利事业做出的贡献,他觉得这一切都很值。
传道授业解惑,处理遗留问题
刘鹏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毫无保留,他对局内的技术人员开展过多次专业培训,从机构设置、人员管理、制度建设、前期工作、质量管理、计划下达与执行及设计变更、资金管理情况、验收管理情况多方面进行专题讲解。他希望尽可能多的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大家,以提高局内的工程管理水平。他来到卡若区水利局之后,把局内近五年没有验收或者没有进行财政评审的工作承接过来,逐项进行梳理,并积极与上级部门联系,截止到2015年底,遗留工作已经完成了80%左右。利用业余时间,他还编制了《昌都市卡若区水利局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卡若区中小型水库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受到了部门领导和主管区长的赞许。
投身慈善事业,开展一对一资助
用刘鹏朋友们的话说,他始终怀着一颗慈善的心。来到昌都以后,通过教育局的援藏同事了解到,昌都的在校学生中有很多品学兼优但家庭十分贫困的孩子,特别是一些孤儿。有一次跟教育局的同事到学校走访,他看到有的学生小脸冻得通红,小手冻得都伸不直,但孩子们渴求知识的坚毅眼神深深的打动了他。他与自己的好朋友们进行联系,让大家了解这边的情况,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他就筹集了35000元的善款。他委托教育局的援藏同事,在卡若区一中、达野小学、俄洛小学及实验小学,选取了35个品学兼优,但家庭十分贫困的孩子进行一对一的资助。他自己说,这个活动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资助一次就结束,而是将一对一的资助持续下去,坚持到孩子们上大学,上研究生乃至博士生。每当南宫28要采访他的时候,他都要求南宫28不要报道,他说“我只是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看到了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笑容,我就满足了,如果可以的话,你们多报道一下我的朋友们,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也做不了这个事情”。多么朴实的话语,这就是援藏干部的朴素情怀。
一年半的援藏经历,对于刘鹏来说,是终生难忘的一段经历,也是他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在这里,他将自己18个月的青春岁月,贡献给了藏东大地,贡献给了昌都这座城市。在严酷的高原自然条件下,在高强度的工作条件下,他无怨无悔。他就如众多的援藏干部一样,将自己的一切都贡献给了西藏。他表示,要在剩下的时间里继续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为西藏人民多做贡献,不辜负天津各级领导及同事的重托与期望,为家乡父老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