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识别、精准发力 全力做好精准扶贫转移就业培训工作
2016-08-10 16:21
来源:昌都市委外宣办
点击:0
自精准扶贫号角吹响以来,昌都市紧紧围绕 “一精准四重点”中心工作,以“就业创业促进年”为抓手,大力实施“六个一”工程(即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县(区)级技能实训基地,认定一批见习基地,建成一个有形的人力资源市场,设立一个公共职业介绍中心,建设一个创业孵化基地,完善一套就业考核体系),把精准扶贫转移就业作为我市今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重点来抓,将转移就业建档立卡户“三有”(有技能、有就业、有钱花)做为奋斗目标,扎实、有序、稳步推进精准扶贫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开展。
一、就业工作机制日益健全。一是根据就业工作需要,调整充实了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市(中、区)直共计35家单位联动的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联席会议的工作规则和各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为统筹各级各部门力量,合力推进全市就业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并于5月26日和7月29日召开了2次就业工作联系会议暨精准扶贫转移就业推进会,统筹分析研究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会议召开后,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主动衔接,紧密结合各部门工作实际,开展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推动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二是起草编制了《昌都市“十三五”就业扶贫指导意见》、《昌都市“十三五”转移就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昌都市2016年就业扶贫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方案规划,为“十三五”期间全市就业工作开好局、迈好步,指明了方向、谋划了思路。三是在市、县(区)和个别重点乡(镇)成立转移就业脱贫作战室,将“十三五”和2016年转移就业脱贫任务进行量化,上墙挂图作业,做到数据每月有统计,任务每月有进展,确保按时按计划完成转移就业脱贫任务。四是实行目标责任制度,把就业扶贫指标作为市政府重要考核内容,以严格的考核促进工作任务的落实。
二、就业建档立卡稳步推进。制作全市统一的就业扶贫工作登记表,对职业介绍、岗位开发、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等进行台账管理,实行就业扶贫工作定期报送制度。从全市17.05万贫困人口中精准识别了14396户9185人为“十三五”期间转移就业扶贫对象,由各县(区)结合扶贫对象的文化层次、年龄结构和培训愿望等情况,建立“十三五”转移就业脱贫台账,对培训工种、培训时间、就业去向精准到户,精准到人。2016年,计划通过转移就业实现5889户12062人脱贫。
三、就业业务水平显著提高。为切实加强精准扶贫转移就业业务经办人员的业务水平,更好的助推全市转移就业脱贫工作。7月28日,市人社局组织开展了精准扶贫转移就业业务培训会,对11县(区)的就业工作业务人员进行了培训,重点讲解了贫困人员建档立卡资料整理收集工作、如何组织开展好“1+N”精准军旅式培训,岗位开发、职业介绍、就业资金的使用、公益性岗位开发等日常业务工作知识。培训后,各县(区)就业业务经办人员的水平明显提高,为全市精准扶贫转移就业工作统一标准、积极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技能培训务实创新开展。市直各单位、各县(区)上下联动,围绕新农村建设、扶贫搬迁、交通运输、旅游发展、生产加工,“五大”养殖基地、“七大”种植基地等产业项目,“数十个一”工作措施,因地制宜认定了45家技能培训基地,创新开展“1+N”农牧民精准军旅式培训工作。市人社局按照“五实”(实名、实训、实技、实用、实效)要求,开展了军旅式+企业订单、军旅式+互联网电商培训;市住建局为加强农民施工的管理,开展了农牧民建筑施工队伍岗位人员技能培训;卡若区借助技能培训基地开展了大棚蔬菜种植培训;察雅县利用互联网优势,开展了插花技能培训。其他县、乡也结合实际积极主动推动,为建档立卡贫困农牧民增收致富提供支撑。截至目前,全市共举办农牧民技能培训班107期,涉及建筑施工、装载机、挖掘机操作、餐饮客房、蔬菜种植、面点加工、经济林木种植、唐卡绘画、插花等24个技能工种,培训建档立卡扶贫对象6028人,实现就业5197人。
五、转移就业渠道不断拓宽。一是依托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按照不低于30%的用工比例督促施工单位吸纳当地劳动力参与建设。住建部门严格做好农牧民施工队管理服务工作,目前全市共成立279家农牧民施工队,吸纳7000余人转移就业;交通部门通过建设项目解决就业1200余人;商务部门通过扶持外贸企业解决农牧民转移就业300余人。二是通过行业部门岗位指标吸纳就业。市国土资源局通过群措群防员解决6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市林业、水利、农牧等部门的特定岗位也正在申请落实。三是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挖掘农牧业内部潜力扩大就业。农牧部门借助“万户专业养殖基地”建设,带动当地农牧民本乡本土就业;旅游部门依托自驾旅游线路,着力打造休闲驿站、藏家乐等旅游项目,计划投资72万元扶持藏家乐、洒咧营地共47个,解决241人转移就业。截至目前,全市共实现转移就业61112人,实现劳务收入3.05亿元。
六、“摘帽”脱贫任务重点推进。针对卡若区2016年完成脱贫“摘帽”任务的实际,采取“两个全面一个重点”(即对建档立卡户全面培训,相关责任单位全面参与,对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就业愿望强烈的贫困人口进行重点扶持)的原则,在培训、资金上给予倾斜照顾。同时,加大对卡若区就业、培训等工作的指导力度,努力打造精准扶贫转移就业工作“卡若模式”,积极推动脱贫“摘帽”工作顺利实施,为“十三五”期间各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提供样板工程。7月28日,市人社局在卡若区举办精准扶贫转移就业现场会,组织各县(区)人社局局长和业务经办人员现场观摩,与会人员参观了市脱贫攻坚指挥部转移就业组作战室,了解学习全市精准脱贫转移就业工作流程,重点观摩了卡若区日通乡易地扶贫搬迁点“储备式”建筑施工培训、糌粑加工厂“企业代包”技能培训、蔬菜基地培训基地“能人带动”蔬菜种植技能培训、民族服饰藏式帐篷制作“基地+协会”技能培训。通过观摩学习,有效地拓展了参会人员的工作思路,起到了交流经验、相互学习的良好效果。
七、就业援藏工作积极跟进。抓住中央和自治区调整援藏格局的有利时机,认真做好“十三五”期间就业援藏规划,针对不同省(市)和企业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援藏需求计划,分别与对口援助昌都的“一省两市六企”及提供资金援助的北京市、江苏省、广东省等沟通协调,在区外岗位援助、技能培训、资金、人才交流等方面达成了一致意见。对口援藏省(市)、企业将于8—9月赴昌都举办人力资源专场招聘会,计划提供岗位800余个,并在10月组织开展创业培训、技能培训等就业援藏工作。1至7月,全市共开发就业岗位3256个,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51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23%;开展职业介绍3044人次、成功1328人,开展职业指导2198人次;举办建档立卡贫困农牧民技能培训班107期,培训6028人,培训后实现就业5197人;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61112人,劳务收入3.0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