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资源 挖掘潜力 以文物保护利用助推精准扶贫
2016-08-10 16:22
来源:昌都市委外宣办
点击:0
2016年以来,昌都市结合中央、自治区扶贫开发总体部署,从昌都文物资源总量大、类型丰富、保存完整、价值突出、特色鲜明等实际出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历史文物活起来”“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等系列重要论述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坚持统筹文物保护与利用,充分挖掘和发挥文物保护利用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文化建设、改善民生等方面的作用,为全市厚植发展优势,释放和增加精准扶贫推动力。
一、文物资源基本情况
昌都市文物资源优势十分明显,拥有各类文物点678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9处,其中,芒康盐井古盐田已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通过积极衔接,目前已确定我市嘎玛丹萨寺、昌都博物馆展陈列展示利用工程、茶马古道(昌都段)等15个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列入自治区“十三五”规划,并报送国家文物局审核,概算总投资22473万元。文物保护利用在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潜力和空间巨大。
二、“六个着力”助推精准扶贫
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启动以来,昌都市不仅在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持、生态补偿等各方面工作上加大力度,同时通过“六个着力”加大发展文化、文物保护等工作力度,真正做到了既在物质上脱贫,也在精神上脱贫。
(一)着力加强昌都博物馆建设。全力落实关于文化精准扶贫的安排部署,在不断巩固博物馆基本陈列的前提下,联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美术馆及昌都市(中、区)直相关单位举办了“迎3.28、学历史、受教育、感党恩”主题展、侏罗纪恐龙化石展、重庆美术展、文物普查成果展等临时展览,不仅改变了昌都没有博物馆的现状,也让广大农牧民群众共享了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成果。
(二)着力加强大遗址保护和遗址公园建设。坚持大遗址园区的理念,按照文物本体保护好、文物环境整治好、文物内涵展示好、功能服务设施完善好、当地民生改善好的“五好”标准,保护实施好卡若遗址、小恩达遗址及芒康盐井古盐田等大遗址保护及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积极拓展文物利用,找准“文物+产业”融合发展着力点,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引导当地特色农牧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配套产业的发展,拓宽就业渠道,提升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了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
(三)着力实施自治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展示利用工程。通过实施一批重要文物保护展示利用项目,优化了文物周边环境及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提升了生活品质;坚持就地取材,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引导当地能工巧匠、传统技艺工人等参与文物保护,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文物保护工程队,增加了当地贫困群众收入,调动了当地群众文物保护意识和积极性。
(四)着力推进芒康盐井古盐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基础性工作。芒康盐井古盐田已有1300年历史,位于西藏芒康县盐井镇澜沧江东西两岸,是我国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的手工晒盐方式,古老的制盐技术独一无二。通过积极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宣传,不断提升区域历史文化形象和知名度,满足和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增添了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精神动力。
(五)着力加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充分利用昌都作为西藏解放第一站的优势,收集整理昌都红色事迹资料,不断加大红色事迹宣传、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重点实施了昌都红色遗迹集中保护展示区(包括将军楼、解放委员会办公旧址、小礼堂)建设工程,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老西藏精神及爱国主义精神,坚定了贫困地区脱贫的信心。
(六)着力推进传统古村落中文物保护工程的实施。按照古村落整体保护利用理念,坚持文物保护利用与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旅游发展、民生改善“四结合”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左贡东坝古民宅,芒康岗达寺、扎国叙石刻等古村落文物保护项目。整合了贫困地区文化、文物、自然生态、人力物力等资源优势,推进了融合发展及生态秀美、人文氤氲、乡风淳朴、生活现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