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6 15:45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昌都地区教育局针对教育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广泛深入调研,提出昌都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六个协调,三个结合”。
一是实现在校生与人口比例相协调。学生入学率、巩固率要处于较高水平上的稳定发展,生源地要比较均衡,在校生规模与常住人口比例相协调。昌都地区人口占全区人口20%左右,而昌都地区的中考、高考人数只占10%左右。南宫28要进一步巩固小学入学率,扩大初中、高中在校生规模,使在校学生与人口比例保持一致。
二是实现资源布局与教育结构相协调。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及高中阶段教育合理、稳定,呈现正常等腰三角形。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相衔接。农牧区教育是昌都教育的重点,教育资源布局要向农牧区倾斜。
三是实现资源利用和作用发挥相协调。利用地区职校校舍、师资开展对全地区“1+1”和非师范师资进行一轮培训,计划用时三年;利用各县中学闲置资源,在各县中学建立小学部;利用撤并的教学点建立幼儿园,在乡镇小学开办学前班;县小学容量饱和的县,建立第二县小学;加强职教基地、农综改基地管理,提高基地设施利用率;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用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武装教师,大力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学校实验仪器、电教设备、电教软件等教学辅助设备的使用率。
四是实现资源耗费与社会效益相协调。地区教育局继续把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摆在重要位置,按照“严、恒、细、实、全”学校管理指导方针,实施精细化管理,出台符合我地区实际的教育教学管理规定,着力规范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坚持“分类指导、分层教学”原则,充分发挥教研室、教研组作用,积极探索适应农牧区要求、符合昌都学生特点的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新课程改革为抓手,因材施教,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着力培养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力提高教育的社会效益。
五是实现和谐教育与社会稳定相协调。教育系统稳定的目标是学生不参与、教师不参加违法违纪活动,学校不发生违法违纪事件。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组织建设,做到校校有党员,校校有党组织,确保党组织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继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强化教师政治意识、大局观念和责任心、使命感,制定出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意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深入开展“开学第一课”入脑入心工作,编辑出版中小学生维护稳定“80个怎么办”。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广大师生中大力开展新旧西藏对比教育,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新西藏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继续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系列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推进《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面实施。认真组织建国60周年、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大型文艺汇演。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卫生防疫与健康教育。加大对视频安全和卫生防疫专兼职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地方病防治知识教育与宣传。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预警机制。加大学校食堂和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力度,营造安全、和谐的教育外部环境。
六是实现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相协调。把满足农牧民需要,满足学生成长、成材要求,满足教师发展需求作为衡量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在昌都落实可持续发展要将人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要坚持一要稳定,二要发展教育,三要发展经济的共识。要引导群众将虚幻的宗教需求转化为现实的物质需求,推进农牧民需求层次的提升,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统一。
七是实现办学效益与教育公平相结合。农牧民子女就读内地西藏班、上大学人数与农牧民人口比例相一致。目前,农牧民人口占全地区人口的90%以上,但每年考上大学的农牧民子女却不到录取人数的一半,今后要加大对农牧区教育的投入和资源的配置,大力加强农牧区学校建设,让农牧民子女也能享受到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
八是实现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优先发展教育是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教育发展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适度超前发展。教育发展要与满足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相结合。
九是实现当前目标与长远规划相结合。坚持重视阶段性目标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发展。要把当前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推动昌都教育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迎接国家明年“两基”督导检查工作与昌都教育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地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