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宫28

    类乌齐镇中心小学校长益西江措—— 留住学生,留住孩子未来的希望

    2015-10-28 09:43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类乌齐镇中心小学校长益西江措——
     
    留住学生,留住孩子未来的希望
     
    本报记者 王玮 夏怡雯
     
    益西江措和他的学生们在一起
        他是一位稳重、和善、睿智的康巴汉子,也是一个以学校为家,爱生如子,为教育事业发展尽心竭力的辛勤园丁;在藏东类乌齐县的教育战线上,如同一座朴实厚重的大山,摸摸地坚守了十五年。他就是类乌齐镇中心小学校长益西江措。
        益西江措从事教育工作的十五年里,先后在宾达乡中心小学和类乌齐镇中心小学担任校长,在他的带领下, 两座小学先后打破了学生考上内地西藏班的“零”的纪录,还获得了一系列荣誉称号——类乌齐县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学校、类乌齐县教育综合考评一等奖、昌都地区“两基”工作先进单位、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类乌齐县“普九”先进个人、类乌齐县优秀校长、自治区“两基”先进个人、昌都地区优秀教育工作者、自治区优秀校长……不管是学校还是益西江措个人,在这十五年里都有了太多的改变,唯一不变的,是那颗在教育道路上勇于探索的心。
     
    梦想是坚持的动力源泉
     
        1980年出生的益西江措在小学时,班主任老师布工是位慈祥的老师,课讲得精彩,对班上的所有学生都很好,就像父亲一样,当时益西江措就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今后一定要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那时政府还没有实施“三包”政策,学校只提供开水,益西江措每天带饼子,就着开水吃。学校没条件住宿,他每天走读,从家到学校要走4公里,为了圆教师梦,他一天的课都没落下。
        初中时,益西江措的藏文成绩特别好,毕业后便毅然决然报考昌都师范学校,并顺利考上。当时他的老师极力劝他,让他继续读高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直到益西江措接到昌都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一心只想成为老师的益西江措始终坚持着自己的选择,他只想当老师,读昌都师范学校能让他尽快走上教师岗位。
        益西江措选择了教书育人这份清贫但却受人尊敬的职业,他从来不曾后悔,他用他的努力在教育战线上,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2000年6月,益西江措走上了工作岗位,刚刚20出头的他来到了宾达乡中心小学任教。那时的宾达乡基础设施极为落后,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车子往往是进得去出不来。因为交通的闭塞,乡里村民的思想也很落后,不愿意送子女去上学,觉得去学校没有用,还不如挖虫草,即使要送子女去学校,家长还要让老师保证,毕业后自己的孩子能够顺利就业。
        在这样一个艰苦的环境中,益西江措带着满腔热情克服了年轻人的浮躁,一个村一个村的深入了解,并努力找到突破口,做好招生工作。
        拉龙村是宾达乡最偏僻的一座牧区村庄,通过调查,益西江措发现村里有27个适龄儿童,可是学校却没有一个孩子来自这个村。于是益西江措和乡领导一起去拉龙村做工作。刚进村里,迎接他们的就是村民们扔来的牛粪,而小孩看他们来了就跑开,村里也没有一个人听益西江措讲招生政策。“后来南宫28强制性的带走了两个学生,其中一个学生的母亲一直跟着南宫28来到了学校,并告诉南宫28,什么时候放她的孩子走,她就什么时候离开学校。”益西江措有些无奈的说道。
        学校把这个学生安排在了一个女老师家吃住,益西江措自己掏钱给他里里外外买了一整套新衣服,给他吃好穿好,在学习上也对这个学生进行一对一教学。时间一长,母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有这么多老师照顾,感觉到学校是真的为自己的孩子好,没过多久就离开了。“只要找到一个突破口,其他家长看到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就会自愿送小孩来上学。”益西江措对记者说,“南宫28的努力没有白费,后来拉龙村的学生都来学校上学,而且他们对老师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学习也特别刻苦,成绩特别好。”
        有一次,乡里把16岁至50岁的村民全部召集起来在学校开“扫盲”大会,宣传教育法,给村民们讲什么是义务教育法,讲上学的优惠政策、“三包”政策和相关一些就业政策。因为益西江措的藏文和汉语都很好,校长便推荐益西江措为此次大会的主讲人,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演讲过的益西江措虽有点紧张,却发挥出色,在这次演讲后让所有人都对他刮目相看,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都夸他“说话有文化!”以前他班上学生到位率不高,经常来上课的只有17名学生,家长的思想转变后,都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跟他学文化知识,主动送孩子来上他的课,慢慢的,班里的学生达到了41人。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我一定要当一名好老师”
     
        益西江措初到宾达乡中心小学的时候就主动请缨担任毕业班的教学,并且努力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形成了“趣、实、活、新”的教学风格;在实际工作中,他探索出了“自学点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了“学生先自学、教师后点拨”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起初因为学校里学生来的少、来的不稳定,一个班里41个学生,有的是二年级水平,有的是三年级水平,有的是四年级水平,这对益西江措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他没有放弃那些水平低的学生,他采取了分层次的教学方法来一对一的教学。
        益西江措一节课要带四五本教材,都是不同年级的藏文课本,他把学生分组,将同一个水平段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每组学生占据课堂的一个角落,分开给他们授课,在教室里不停地穿梭,有时一堂课下来益西江措嗓子都哑了。夏天时,他把学生带到草坪上,每组学生围坐在一起,仍然是分组上课。“这个方法的效果很好,一学期左右全班同学的藏文都在一条水平线上了。只要学生们的成绩能上来,我辛苦点无所谓。我一定要当一个好老师。”益西江措说。
        “一定要当一名好老师。”这句话好说不好做,但益西江措一直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每天起早摸黑,早上第一个到校,傍晚最后一个离校,这已经成为了益西江措十多年的作息时间表。在他眼里,学校无小事。人人都知道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无论学校有什么工作,他都抢在前。舍小家顾大家更是他一贯的作风。益西江措做工作从来不计时间,节假日、寒暑假都很少休息。2006年虫草假,他奔波于宾达乡中心小学校园硬化的工作,2010年虫草假又忙碌于学校校舍的维修,“普九”非常时期、重大活动的开展夺走了他无数的节假日及其他休息时间。2011年至今他一直带病坚持在岗,医生和家人多次劝他住院治疗,可他还是一边吃药,一边坚持上班、在他眼里,他做的这些远远还不能称之为一名好老师。
        多年来,不管是在宾达乡中心小学还是类乌齐镇中心小学,益西江措所带班级学生的藏文及格率均为96%以上,优秀率均在95%以上,一直稳居同年级同科第一和全县第一。益西江措被誉为“小学藏文教坛上的一颗明星”。
        2009年和2010年,宾达乡中心小学各有一个学生考上内地西藏班,打破了该校历史上的零记录,藏文成绩最高达到91分,班里平均藏文成绩76分,在昌都排名第二;2010年,益西江措初到类乌齐镇中心小学时,学生的到位率不足50%,而如今,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到位率100%。2013年,有两名学生考上内地西藏班,打破了该校历史上的零记录,2014年考上4个,2015年考上2个。如果没有益西江措的倾心付出,这两所学校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他是南宫28的教育贵人”
     
        “他是南宫28的贵人,自从他来了以后南宫28的孩子都能走出去了!”这是老百姓们对益西江措的高度赞誉。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宾达乡中心小学任教的十年时间里,益西江措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教学作风老百姓都看在眼里,2010年益西江措调任类乌齐镇中心小学校长时,类乌齐镇的老百姓听说他来了,都纷纷带上自家的孩子找到益西江措,要求一定要就读这个学校。
        但是益西江措刚到类乌齐镇中心小学的第七天,就吃了一个“下马威”,那天是正常上课的日子,老师们都来学校上课,学校里竟没有一名学生。一问情况,居然是都被家长带去转山了,而且这是每个月里不成文的惯例。
        益西江措决心从这件事入手,解决学生到位率问题,他开家长会,反复进行劝说,终于让家长们理解到了这个年轻的校长的苦心。不仅学生到位率提高,以往埋怨老师留的作业太多,催促提前给学生放假的现象也都消失了。
        在益西江措看来,作为一个校长的工作重点就是留住学生,留不住学生要么是学校的问题,要么是校长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有一个重要的枢纽就是班主任。他重新挑选一批有责任心、有爱心的优秀教师当班主任,让班主任到学生中间去,课间和学生一起玩耍。学生和老师的感情深了,家长自然对学校有好感。于是形成了老师用实际行动感动家长,家长之间的交流促使社会上对学校的看法越来越好的良性循环。
        现在,类乌齐镇中心小学的教学楼上写着四行大字。校训:敬业、求真、探索、业精;校风:团结、进取、务实、创新;教风:严谨、爱生、善教、奉献;学风:乐学、勤学、自主、合作。益西江措的办公室里也挂着八个字:“爱生如子,爱校如家”。他用这些话激励自己,也用这些话影响师生。
        为了提高内部管理效益,益西江措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以与时俱进的姿态,着力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科学管理,建立起了一套系统、科学的管理方案。同时,完善与学校管理相匹配的管理机制,推行诸如安全责任追究制、绩效综合考核制等,使学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如果把类乌齐镇中心小学比作发展教育航道上激流勇进的排头兵,那么益西江措就是一名出色的领航员,他带领着广大师生,沿着铺满阳光的道路,在育人的征途中,扬起风帆,乘风破浪,谱写着类乌齐镇中心小学更灿烂的前景。
     
    记者手记: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2015年教师节刚刚过去。每年这个时候,人们在祝福教师,表达感恩和敬爱的同时,总要诉说教师职业之辛苦、收入之微薄、奉献之荣耀。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书育人,是沉甸甸的责任,教师理应拥有和职业责任相匹配的尊严和社会地位。
        记者来到类乌齐镇中心小学的时候,正赶上小学新生入学,一大群家长和学生围在教学楼下。益西江措说,今年学校计划招生70名,结果一下子来了120个学生,很多学生来自附近乡镇,家长慕名而来,非要报上名不可。益西江措联想起5年前,学校只有不到50%的到位率,那时是招不到学生,现在学生家长是挤破头也要把孩子送进来。
        过去,不少家长不重视教育,不送孩子上学,他们对教师职业是轻视的,这才有了益西江措“扔牛粪”的那一幕。现在,家长的观念转变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政府、学校、家庭形成教育合力,教育质量大幅攀升的同时,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尊严也随之提升。这种提升增强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是一种良性的正循环。
        让教师不会为生活问题困扰,让教师享有职业荣誉感和认同感,这直接关乎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教育质量,关乎一个地区乃至国家民族的未来。
    南宫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