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达县原字嘎乡党委书记嘎玛欧珠——
一面褪色锦旗传承三代人的信念
本报记者 王玮
嘎玛欧珠向记者展示人民解放军赠送的锦旗
嘎玛欧珠,今年66岁,他是江达县的一名退休干部。在他的家里,嘎玛欧珠为南宫28展示了他珍藏的一件“宝贝”。那是一面因为岁月流逝已经褪色的锦旗,他展开这块皱皱巴巴并不起眼的旧布,认真辨认上面模糊不清的字。锦旗上面写着:“嘎荣牛场全体老乡留念:在此次平叛斗争中,你们积极支援解放军,报告匪情,收缴枪支,找物资,带路等,现特赠此幛簾作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九六二三部队一中队四分队。公元一九五九年八月四日。”
这面锦旗是解放军赠送给嘎玛欧珠父亲的,当年他的父亲和乡亲们一起为人民解放军提供各种帮助,为顺利进军西藏、平息叛乱立下了汗马功劳。老人说,这面锦旗的意义非同寻常,江达是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锦旗忠实记录了当地群众支援解放军平息武装叛乱,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实行民主改革开辟道路的历史印记。同时,这面锦旗是父亲留给他的,一看到这面旗帜,他就会想起父亲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导,鞭策他树立“坚定跟共产党走”的信念,现在他又拿父亲的话教导他的儿子们,将这面旗帜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共产党来了 生活苦变甜
锦旗上提到的“嘎荣”就是嘎玛欧珠的老家——江达县德登乡嘎荣村,这里是纯牧业区,到处绿草如茵,牛羊遍地,夏天草地上开满鲜花,山上溪水潺潺。
如此美好的地方,对于小时候的生活,在嘎玛欧珠的记忆里却只有关于穷苦的一个个细节。他家里八口人,每顿饭连最简单的糌粑都不够吃,一年四季穿的是羊皮袄,夏天打赤膊、打赤脚,冬天把牛皮包在脚上充做鞋子。五个孩子根据年龄和体力,从小就要开始帮家里干活,放牛、拾柴、捡牛粪、挤牛奶每样都没少干。那时全家人都住在牦牛毛编织的帐篷里,家里只有十几头牲口,牛肉从来舍不得自家吃,都是用来换取糌粑和生活用品。
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西藏民主改革之前。解放军刚来的时候,他们的部队驻扎在附近的帐篷里。嘎玛欧珠经常跑去玩,解放军战士每次都给他一些好吃的。那时,嘎玛欧珠才八岁,不知道害怕,村里的大人们却普遍对解放军怀有恐惧心理,但是时间长了,接触多了,加上解放军的正面宣传,大家渐渐明白了“解放军是来消灭土匪的”,心才慢慢放了下来,交流也多了起来。有时解放军到村民的帐篷中去串门做客,帮着生火挑水,打扫卫生,卫生员还给村里人看病,治好了村里不少老人的顽疾。
嘎玛欧珠的父亲元登朗加是拥护解放军的先进,被任为村长后,他经常给部队提供物资、报告敌情、侦查探路,各项工作都干得很出色。为表示感谢,部队特地赠送给他一面锦旗,至今珍藏在家里。
过去,村里最大最好的草场属于领主其美贡布家,他不允许村里其他人的帐篷搭到他的草场上,也不许别人家的牛到他的草场上吃草。民主改革后,村里100多人都分到了草场。有了草场,嘎玛欧珠家的牦牛数量很快增长到了70多头,还增加了40多只绵羊,生活渐渐好转起来。
1963年,日子好起来的嘎玛欧珠家建起了自己的第一所房子——七、八十平方米的石头房子,屋顶是用树枝搭的,上面垒上牛粪。就这么简陋的房子,还是让全家人高兴了好些天。
后来,父亲在察吾通乡任党委书记,他终日奔波在辖区的四、五个村子里,工作很忙,经常不在家。难得在家的时候,父亲经常教育五个孩子说:“以前,南宫28家的生活很艰苦,自从解放军来了,在共产党领导下,南宫28的生活变好了,你们今后都要跟着党走,对党要有感恩的心”。
参加革命工作 信念薪火相传
嘎玛欧珠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姐姐担起了照顾一家老小的重担,他就成了父亲的重点培养对象。在父亲的鼓励下,1970年,嘎玛欧珠在字嘎乡参加工作。他学着父亲的样子努力工作,经常骑马下村,在很短的时间里跑遍了每一个下辖的村落。在和群众一起劳动时,最常干的活就是用背篓背石头,垒矮石墙围草场,从来没在意过肩膀上勒出的缕缕血痕;晚上,根据当时的要求,要给群众开两、三个小时的会,传达学习上级各项政策精神;入夜,他就借住在老乡家里。像这样的下乡,每次都要一两个月时间。
每次回老家,他都能感受到家里的变化,日子一天天好起来。1973年,家里的石头房子拆掉重新盖,虽然新房子还是石头砌的,但是面积扩大了很多,屋顶是用泥巴覆盖的,屋里布置也很舒适,乡里、县里的领导来嘎荣村,也能给他们提供住宿的地方了。
父亲经常用自己的例子教育他,身为国家干部,做事要公平公正,不能偏袒,不能有私心,不能损公肥私。在父亲的教育下,嘎玛欧珠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1976年,他担任生达乡司法助理员。1988年撤区并乡,他在邦格乡当乡长,一年后任书记。1991年,他担任字嘎乡书记,直到2001年退休。
在25年的工作生涯中,嘎玛欧珠获得了大量的荣誉:1991年度县级先进个人、民兵工作先进个人,1992年度社教工作优秀个人,2000年度教育工作先进个人……他说,这些荣誉的获得离不开父亲的鞭策。父亲去世时,把解放军赠送的锦旗留给他,让他保存好,永远记住解放军的恩情。
2013年,老家盖了新房子,是两层的藏式小楼,面积扩大到一百三、四十平方米,共有五个房间。嘎玛欧珠退休后,又在县城买了房子,这一次居住面积扩大到一百五、六十平方米,拥有6个房间。他说,过去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能住这么大的房子。
退休后,他把每周三定为雷打不动的学习时间,除此之外,他还参加老干部督导组,今年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大庆之前他就跑了7个乡镇督导工作,为江达的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余热。
嘎玛欧珠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村支书,一个是老师。就像当年父亲教育他一样,他一有机会就教育儿子,自己刚参加工作时,工资只有30多元,现在干部的工资普遍提高了很多,生活条件和旧社会相比有天壤之别,你们一定要学会感恩,坚定跟党走,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人民服务。那面褪色的锦旗,他会不时的翻出来看看,他说,将来要把这面旗帜传给儿子,把爱党敬业的精神也一并传承下去,希望能在子孙后代的心里种下一颗爱党、爱国的种子。
记者手记:
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褪色的锦旗、黯淡的字迹、平实的语句……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峥嵘岁月。嘎玛欧珠在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每一次拿出这面锦旗都会想起父亲,每一次回忆都是一次精神洗礼。“父亲流血流汗支援解放军,为的是什么?”这样简单的问题,深深叩问着南宫28的心灵。
嘎玛欧珠的父亲元登朗加是那个时代最先觉悟的一批人之一。依靠他的支持和带路,一队队解放军战士从江达顺利开进到西藏腹地,他为解放昌都、平息叛乱、实行民主改革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他后来参加革命工作,从村长一直干到乡党委书记,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兢兢业业,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基层干部;不仅如此,他还培养出同样优秀的接班人,嘎玛欧珠追寻父亲的足迹,传承了父亲“坚定跟党走”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逝去的是岁月,不灭的是精神”。父亲的信念和精神,犹如一种红色基因,浸润着嘎玛欧珠的思想,激荡着他的心灵。他继续把这种信念传承给自己的孩子们,通过一面褪色的锦旗,通过日常潜移默化的教育,把宝贵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让后代勇担时代重任,更加坚定跟党走、同心共圆“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