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28

江达县波罗木刻自治区级传承人朗加—— 一把刻刀刻出写意人生

2015-10-28 09:52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江达县波罗木刻自治区级传承人朗加——
 
一把刻刀刻出写意人生
 
本报记者 王玮
朗加正在专注地刻版制作
    朗加,江达波罗木刻自治区级传承人,这位康巴汉子平时憨厚、木讷,但是只要一拿起刻刀,整个人就变了个样,认真,专注,刻刀快速移动,精准灵动。不一会,空白的木板上就能出现了精致的花纹和规整的文字。
    波罗古泽木刻雕版起源于1676年,由第12世德格土司、第6世法王却吉·登巴次仁发起,当时四川的德格、白玉,以及西藏的江达都隶属德格土司管辖,加之佛教盛行,用于印制佛教经文的木板雕刻工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壮大,推动了波罗木刻印刷技术的全面发展。整个清代,土司、宗本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较原始的制版刻板方法,兼收并蓄各种学科历史文献和各教派典籍,在寺庙刻制数以万计的木刻雕版。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德格印经院”中百分之八十以上印经版均来自江达波罗乡,由一个乡村的民间艺人承担如此重大而神圣的经文雕版任务,不能不惊叹为一个奇迹。
    如今,波罗木刻已经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已不仅仅限于刻制经书,应用已扩大到历史典籍、政策宣传、旅游纪念品等领域,其技艺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创新和发展。
    凭借一把刻刀,郎加不仅开创出了个人和家族的幸福生活,而且他挑起大梁,开办农牧民手工业合作社,广招徒弟,实现了木刻艺人的共同致富。朗加说:“趁着我现在年富力强,眼神和精神还好,好好教年轻人。要是能培养出更多接班人,让波罗木刻代代发展壮大,那我就开心了。”
 
拜名师学艺 成为熟练木刻艺人
 
    朗加1968年出生在江达县波罗乡古泽一带冲桑村一户刻版世家,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深深爱上了刻版制作技艺。
    波罗乡的古泽历来有木刻的传统,地处高山峡谷地带的冲桑、古色、外冲、阿当、彭宁等村落,因地处高山峡谷,其农牧业生产受到限制,而森林资源异常丰富,盛产质地优良、适合精雕细刻的优质木材,波罗木刻所用的刻版,全部来自当地出产的两种树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当地不少群众主要靠雕刻维持生计。
    据不完全统计,冲桑、古色等村落有200多人从事木板雕刻,仅冲桑村就有40多人身怀祖传的木刻手艺,他们夏天在外地献艺谋生,冬天返回波罗,这已成为波罗古泽一带民间艺人惯常的生活方式。他们长期以来为德格印经院刻制经版。过去的德格土司出手极为大方,给刻经工匠的工钱是刻下木屑等重的金银,如果雕版上刻的是小字,就给黄金,如果刻的是大字就给白银。重赏之下,工匠木刻技术愈加细致,终于成就了波罗木刻的名气。
    朗加12岁时先拜父亲江泽为师,后拜古泽一带著名的木刻雕版艺人色培为师。两人中,父亲为人和蔼,经常语重心长地对朗加说,你是家中长子,千万不能靠偷抢,而是要继承家传的木刻技艺,靠自己的手艺过上幸福的生活;色培老师则比较严厉,平时话不多,一旦徒弟的作业出现失误,就会大发脾气。朗加非常怕他,因而学习也就更加认真。
 跟老师学习了6年之后,朗加先后去色达、白玉、德格等地当学徒。木刻是非常辛苦的劳作,一块中等字体的《丹珠尔》刻版,一个熟练的工匠要刻3天。从早到晚,除了中午吃饭休息一小时,就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要刻个不停,到了晚上腰肩酸痛难忍。长期的艰苦求学让朗加的技艺逐渐纯熟,基本可以脱离师傅的指导,独立完成木刻了。
    20岁那年,朗加来到石渠为一座寺庙刻经版。他原本以为自己的技艺已经很高超了,不料,自己刚刻不久就被严厉的寺庙主管狠狠地骂了一顿,指出了他刻的经版中的很多问题。刻版讲究规范,比如字体大小、距离都有一定的要求,一不留心就会出差错。羞愧之下,他毁掉刻错的经版,重新刻制。他在这座寺庙一待就是4年,期间跟一位高僧系统学习藏文、佛像绘画和藏文书法等知识,不仅经文的刻制技艺有了提高,而且学会了佛像插图的刻制技术。
    25岁时,朗加已经成为了一名熟练的刻版制作艺人。1992年,西藏自治区邀请波罗古泽的133名艺人参与《丹珠尔》刻经。到达拉萨后,每人先刻一章经作为考核,结果有33人被淘汰。朗加刻的经版细节精致,毫无瑕疵,佛学院领导和高僧不仅给予了好评,还给他献上哈达,奖励了300元作为鼓励。开始刻版后,其他人经常向朗加请教木刻技术方面的问题,甚至想要拜他为师,这一切都使他深受鼓舞。从此,朗加更是把自己的人生与刻版技艺深深融为一体,他还先后到四川德格、白玉、青海玉树、西藏拉萨、昌都,以及云南德钦等地刻版。经过长期的实践,他的木刻雕版技艺越来越成熟,受到区内外的广泛好评,前来拜师学艺的人越来越多。
 
成立合作社 把波罗木刻发扬光大
 
    朗加介绍,刻板的原料要采用当地生长的“桦胶树”,选取其中质地顺直且无疤的树段,经过分割、去除水分后放入特殊的液体中浸泡,次年再熏烘、刨平,方才用作版胚。木板雕刻工具分大小50余种,一个雕刻艺人随身携带的必备雕刻工具不下20种。
    波罗刻板做工精致,在藏区雕刻艺术中属于精品之列。刻好的经版大的可卖800元至1000元,小的价值400元至500元。一部经文的木板雕刻工艺流程可细分为裁纸、撰写、内文校对、印刷、临摹雕刻、经文校对、进油、晾晒、兑制朱砂、上色、防护、分页、核对、捆扎包装等近20道工序。
    在制作中,刻板内文首先必须经过享有盛名或民间公认的藏文书法家书写而成,经过严格校对之后,将文字用特殊液体印制木板并晒干,由雕刻艺人按照原文临摹刻制,出成品后须经过12次严格校对;确定无任何差错后,刷上酥油汤晾晒;晾干后涂上朱砂颜料,用一种能防虫蛀的植物熬成水汁,将其浸泡再清洗,其后交付工人印刷即成。由于选材优质、雕刻技艺高超、做工精美,数百年来,波罗雕刻经久不衰,享誊藏区,因此朗加希望把这门技艺通过合作社的方式进一步传承、发展和壮大。
    除了木刻雕版,朗加还把视野扩大到相关产业。历史上古泽曾生产藏纸藏墨,但现在已经失传。朗加翻越历史书籍,向村里的老人请教,经过一番实践,终于摸索出了藏纸藏墨的制作技艺。藏纸的主要原料是一种叫狼毒草的野草,因草质本身具有毒性,故藏纸久经岁月不怕虫蛀鼠咬、不腐烂、不变色、质地坚韧、不易撕破、耐折叠、耐磨等特点。藏墨由桦胶树皮烧制的烟灰制成。他们纯手工打造的藏纸藏墨一经问世,很快受到了广泛欢迎。
    万事俱备,2013年1月,朗加作为法人,投资近百万元,成立了江达县波罗乡农牧民手工业合作社,经营木刻雕塑、木刻经版、藏纸藏墨制造、经文印刷、民族手工艺等传统技艺。合作社成立两年多以来,每年有20多万元的收入,吸纳了41名当地的木刻艺人,每人每月有4500元左右的工资。合作社的成立,不仅使传统的波罗古泽木刻雕版技艺得到了较好的传承,而且也为不少农牧民找到了增收致富的渠道,取得了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益。
    为了传承和发扬好波罗古泽刻版制作技艺,提高传统手工艺水平,也使波罗古泽刻版制作技艺后继有人,同时扩大波罗古泽刻版制作技艺的知名度,更大程度地吸纳农牧民群众,目前,朗加在原有的基础上,由国家投资100多万元,新建了合作社厂房,整合零散的加工作坊,对项目加以扩建,申请了“古泽”商标,开发围绕刻版制作技艺项目的衍生产品。未来他还计划进一步开发藏香、芫根和藏装等产品,同时建设产品陈列馆、旅游观光点、住宿等配套设施,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扩大规模,将江达波罗古泽刻板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
 
记者手记
 
“藏文化毁灭论”是欺世谎言
 
    在采访中,针对十四世达赖集团所谓“西藏文化毁灭论”的谬论,朗加说:“近几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公布,将藏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弘扬工作推向了从未有过的高峰。波罗古泽木刻技艺的申遗和传承发展,以铁的事实有力地驳斥了‘西藏文化毁灭论’。”
    投入巨额资金维修西藏重要的古文物建筑和寺庙,普查整理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投入资金对其进行保护、收集整理,登记、整理和保护各种西藏古典文献……多年来,政府一直致力于保护西藏传统文化。流传于西藏各地、社会各阶层当中的谚语、故事、歌舞、戏曲、神话、传说,甚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生产、生活习俗都成为收集、整理、出版研究的项目。对于朗家的农牧民手工业合作社,国家投资100多万元加以扶持、扩建就是其中一项。

    西藏文化是藏民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世界文化中的一份宝贵财富。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是发掘、传承、保护、发展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几十年来,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我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回击达赖集团的欺世谎言“西藏文化毁灭论”。 

南宫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