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28

八宿县白马镇珠巴村党支部书记嘎泽培—— 昔日贫困放牛娃,今朝致富领头雁

2015-10-28 09:52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八宿县白马镇珠巴村党支部书记嘎泽培——
 
昔日贫困放牛娃,今朝致富领头雁
 
本报记者 郝鹏举
嘎泽培和农牧民施工队一起劳动
    在金秋时节走进八宿县白马镇珠巴村,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干净的硬化水泥路、挂满累累硕果的各种庭院果树、别具一格而又美观实用的藏式土房……一幅“青山正补墙头绿”的山村美景图,其中还不时有村民们的欢声笑语飘出。这幅美景的形成,离不开中央实行的强农惠农好政策、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关心和领导,更离不开村里的“带头大哥”——村党支部书记嘎泽培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记者初次见到嘎泽培,是在村委会大院内。他,一米八的个头,浓眉大眼,整洁油亮的头发,笔挺的西装,一副精明强干的样子。现年53岁的嘎泽培从1986年起,先后担任过珠巴村村长、村委会副主任、主任、党支部书记等职,在2011年换届选举中,再次当选为珠巴村党支部书记。
    走进他家,“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诸多奖状、荣誉证书映入眼帘。在他带领下,珠巴村这些年多次被县、乡评为“优秀村两委”、“治安模范村”等。在众多荣誉的背后,是嘎泽培勤勤恳恳、默默奉献的工作作风。
 
童年时的放牛经历,造就坚韧果敢性格
 
    “少年时的放牛时光,让我吃了不少苦,但也让我更加的独立和坚强。”回忆起以前的生活,嘎泽培刚毅的脸上掠过一丝淡淡的伤感。
    嘎泽培5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之后跟着父亲相依为命。从12岁起,他开始上山放牧。“当时我连一双鞋子都没有,每天都是光着脚去放牛,脚上被荆棘、石头划的伤痕累累。尤其是在冬天,更是被冻的手脚通红、浑身发抖。”嘎泽培在低沉的声音里慢慢地回忆着难忘的童年。“我人生的第一双鞋子是生产队的一个女队长次增卓嘎给的,她看到我整天光着脚连双鞋子都没有,就把自己的一双鞋子给了我,虽然那双鞋很大,但我非常高兴,至今我还记得她的音容笑貌。”嘎泽培动情的说到。
    一次,嘎泽培放牛时把3头小牛犊弄丢了,寻找的过程让他收获了一份难得的人生经验。那是深冬里寒风呼啸的一天,仅穿着单薄衣服的嘎泽培在放牛时感到又冷又饿,于是就躲在一颗大树下的杂草堆内取暖,没想到不一会儿就睡着了。等他醒来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他赶紧四处清点自己的牛,准备赶回牧场,却发现有3头小牛不见了,立刻被吓出了一身汗,那个年代一头牛相当于他一年的生计。苦苦寻找了2个多小时还是没找到,可是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又惊又怕的嘎泽培只好赶着牛群回到了牧场,把丢失牛犊的事情告诉了哥哥。哥哥情急之下拿起木棍就要打他,倔强的嘎泽培当时就闹着要再次上山找牛犊。可是夜里的山林中有熊和狼等凶猛野兽出没,别说他了,就是大人们也不敢单枪匹马进山,哥哥强行把他拉了回来,给他讲遇事要不能有勇无谋,否则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还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只要知错就改,吸取教训下次就可以避免发生类似的事情……第二天一大早,他和哥哥一起进山搜寻,经过大半天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回了丢失的3头牛犊。
    在牧场待了4年的嘎泽培不仅学会了独立和坚强,更在哥哥的帮助和教导下学会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及简单的藏文和数学。16岁那年,村里严重缺教师,有一点藏文基础的嘎泽培开始在村里当代课教师,这一干就是6年,他一边给学生们讲课,一边通过自学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凭着踏实苦干的作风,走上致富路
 
    自小吃够了苦的嘎泽培坚信,只要肯干,能吃苦,就一定能换来更美好的生活。
    1980年,嘎泽培结婚了,他从老家白马镇旺比村搬到珠巴村,做了“上门女婿”。此后,他上山砍柴、在村教学点教书、到工地上打工……不断积累着自己的人生阅历并努力使之变换为自己的财富。这一年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开始提速。
    1984年,借着中央召开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东风,全区的各项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期,大家纷纷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创更加良好的工作局面,基层农牧区更在其中,珠巴村那年争取到了新建塞曲卡水渠的项目。由于当时的老村长身体不好,就安排嘎泽培带领全村人修建水渠。凭着踏实、苦干的作风,诚实、稳重的性格,嘎泽培逐渐赢得了村民的认可。次年,在村民推举下,他被选为珠巴自然村村长。
    1989年,嘎泽培当选为珠巴行政村村委会主任,履职后,他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特别是怎样带领全村人共同走上致富路,成了他整天思考的问题。
    2008年,嘎泽培看准了珠巴村距离县城近的优势,成立了村里首支农牧民施工队,并在成立之初,紧紧抓住乡村水渠改造、水塘维修、道路改扩建和县产业园区落户珠巴村的大好机遇,积极参与当地工程建设,当年实现收入120余万元。现在珠巴村农牧民施工队有79名各类技术人员,57辆卡车,42辆拖拉机,2台搅拌机,1台大型装载机,总资产800余万元,成为了珠巴村群众增收致富的一大重要来源。
 
扶贫恤老,要让全村人都富起来
 
    接受过党和政府的精心培养,无数好心人的无私帮助,嘎泽培比别人更懂得感恩。
    “是党和政府的多年教育培养,是乡亲们的无私帮助和全力支持,才有我的今天,让我从一个放牛娃成长到如今的村党支部书记、全村的致富带头人,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全村人都富裕起来,都过上更加幸福和谐的生活。”谈起自己的愿望嘎泽培坚定地说道。
    为回馈社会和反哺父老乡亲,每次逢年过节时,嘎泽培都会积极主动的自掏腰包,为村里的贫困户购置过年过节的物资。嘎泽培还发挥身为村农牧民施工队总经理的优势,带领施工队利用施工淡季,义务帮助村里的13户困难户修建了房屋。
    在嘎泽培家,有一位与他非亲非故的老人,她名叫次拥拉姆,现年78岁,是嘎泽培2002年不顾家人的反对接到家里赡养的,至今已有十三年时间了。如今,老人的精神日益焕发,身体越发健硕了。她告诉记者,99年丈夫去世后,唯一的儿子也因患精神疾病走失,双重打击之下一病不起,生活无法自理,是嘎泽培把他接到家中,像照顾母亲一样照料衣食住行的。“这些年来,嘎泽培就像亲生儿子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我,让我享受天伦之乐,现在我每天都坚持散步,身体非常健康,生活十分幸福。”
    嘎泽培深知,自己如今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他时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身边的年轻人感党恩,跟党走。每到全村发放各项惠民资金时,他都会积极向群众宣传党的惠民政策。“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虽然小时候吃过一些苦,比起父辈,我要幸运多了,我是沐浴着党的光辉成长起来的,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帮助,让我不断进步和成长。现在政府每年都发放很多惠民资金,而且一年比一年多,我坚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南宫28明天的生活会越过越好,越过越红火。”嘎泽培说道。
    今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胜利召开,让嘎泽培对今后的发展和致富工作,村民未来的生活更是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下一步,南宫28将继续壮大农牧民施工队规模,提升工程技术和施工资质,加强工程承接和建设能力,继续发挥村里致富火车头作用。同时,还要在村里建木材加工厂,完善工程建设的各项配套能力和服务水平,让全村群众增收致富更有保障。”
    从2011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在嘎泽培的带领下,珠巴村各项工作都走在全镇的前列,特别是从没发生过一件危安案件和村民违法的事情。
 
 
记者手记
 
实现小康靠南宫28
 
    我市一千多个村(居)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像嘎次培这样出生在民主改革后,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带领广大农牧民群众寻找门路、改善生活、创造价值的一批基层党组织领导人。他们,对党怀有深厚的感情,经常说是党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他们,思想作风务实、领导作风扎实、工作作风落实,做事总是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他们,与群众血肉相连,注重倾听群众愿望呼声,愿意帮着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在化解疏导社会情绪、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嘎次培们总是说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不高,有负于党的培养,但是他们积极适应新形势,努力学习新的政策措施,不断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用不断努力和进取奉献,推动了广袤农牧区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工作,把藏东的村居党支部被建设成为了一个个靠得住、带得动、威望高、负责任、号召力和执行力强的战斗堡垒。

    要实现2020年与全国、全区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农牧区的发展状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农牧区的发展又要靠基层党组织领导人继续发挥作用,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近年来,我市上千名干部被派驻下村(居)任党支部书记。这批年轻人有热情、有文化、有干劲、有理想,最需要借鉴的就是像嘎次培这样致富带头人的实践经验和实干精神,采访中,记者也看到几辈基层组织工作人员手帮手、心连心地开展工作,为广大农牧民群众办理了一件件、一桩桩实事,这些实事好事像一缕缕春风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进雪域高原的千家万户,暖了人心,鼓了干劲,练了队伍,让这片高天厚土洋溢着勃勃生机…… 

南宫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