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康县盐井中学校长嘎罗——
全国道德模范: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本报记者 王玮 夏怡雯
10月13日,备受关注的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揭晓,今年43岁的芒康县盐井中学校长嘎罗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
就在获奖前夕,嘎罗还在每天忙于对今年要参加中考的贫困生进行家访。今年在学校初三学生中,有50名学生报考了内地高中西藏班,但有20多名学生,因家庭贫困,家长打算让孩子放弃上学。
为了让学校的每一位贫困学生能上学,嘎罗向家长保证“有什么困难,南宫28来解决”,他不希望成绩优秀的孩子因为没钱而不能上学。
“作为一名老师,必须要有自己的师德和责任心,关爱学生不光是去教书,更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他们有困难,南宫28要力所能及的去帮助。”20年的教学生涯,嘎罗一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何为师德与责任心。
爱生如子,助学帮困
1995年7月从事教师职业以来,嘎罗坚持扶贫帮困,积极资助贫困学生,为贫困学生送去爱心和温暖,先后资助30余位学生完成学业,资助金额达10万余元,被同学们尊称为“爱心老师”。担任校长后,他更热心公益事业,除自己拿出一部分工资资助贫困学生外,还经常为贫困学生奔走,积极争取社会热心人士的支持,让每一位校内的贫困生都能得到资助。同时,他经常与贫困生谈心,问寒问暖,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除困惑,让每一位贫困生健康快乐成长。
今年14岁的阿旺次仁,小时候因一场事故导致右腿残疾,现在完全是靠假肢行走,嘎罗了解到阿旺次仁的情况后,把他接到学校来就读,并专门腾出一间房子给阿旺次仁和他的母亲居住,还每个月自掏腰包给他们生活补贴。嘎罗的爱心举动让阿旺次仁一家感动,阿旺次仁也感激地向嘎罗保证,自己会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用好成绩来报答嘎罗老师的一份恩情。
工作之余,嘎罗经常翻山越岭,步行数公里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建立“贫困学生档案”,以便及时资助。因为嘎罗的爱心和关怀,学校每一位贫困学生都顺利的完成了学业,大部分走上了工作岗位,被他们尊称为“爱心校长”。
有一次,嘎罗得知一个学生因为家里经济困难,考上了青海师范大学后上不起学,他立即步行15公里,风尘仆仆赶到学生家中,资助了2000元,并鼓励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四年后,那名学生毕业参加工作第一件事就是从工资里拿出3000元,来到嘎罗的家中表达感谢。嘎罗没有收下学生的钱,而是要这位学生将钱资助给和自己一样贫困的学生,让爱继续传递。
这些年里,嘎罗还从云南、四川等贫困地区招收了18名孤儿在盐井中学就读。自己掏钱给这些学生购买学习用品,日常用品,每月定额发给他们一些零用钱。无论何时,他都用一串串无私的爱心实现了助人的最高境界:“大爱无痕”。
助邻睦邻,乐善好施
嘎罗工作在盐井中学,却一直和周边单位保持着友好互助的关系。周边单位的工作人员和学校附近的百姓,无不赞叹,“他帮助别人从来不知道疲倦!”
盐井一直没有闭路电视,都是靠卫星锅盖接受电视信号。那时,会调信号的人寥寥无几,而嘎罗就是其中之一。不管是学校的老师,还是外单位的同志,甚至是学校旁边的百姓,一旦卫星接收出现问题,只要一个电话,嘎罗都会及时赶到。有一次,因为卫星高频头有问题,他在给一位老百姓调电视时,一蹲就是3个小时,等站起来的时候,因为大脑缺血晕倒在地。事后,这位老百姓觉得过意不去,特意邀请嘎罗吃饭,嘎罗摆摆手,委婉地拒绝了。
在嘎罗的眼里,远亲不如近邻,能帮忙搭把手时绝不袖手旁观。这十几年来,嘎罗在课余时间,利用自己的特长,帮助校内外教师、干部职工、周边百姓共达1300余人次。
相对与其他小学、教学点相比较,盐井中学的办学条件要好,但是嘎罗比出来的不是优越感,而是比出了不安。
看到条件艰苦的教学点没有运输工具,在给学生买菜的过程中十分不便,嘎罗忍痛割爱,将学校的一辆生活车捐赠给了教学点。面对这一举动,很多老师并不理解,他耐心地做着思想工作,“同样是一辆车,在教学点的作用比在盐井中学大,那么为什么不充分发挥它的最大价值呢?”
次仁达瓦曾经是嘎罗的一名学生,在嘎罗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学业,如今,他已是云南一所藏文学校校长。他被嘎罗的行为深深感染着,自己也招收了不少的孤儿来学校上学,但因为学校的条件有限,他来到盐井中学找嘎罗帮忙解决学校缺校服和学习用品的问题,嘎罗听说后当即从自己的学校调剂了一些校服和学习用品赠送给次仁达瓦。
次仁达瓦看着那满满一车的爱心物资,感激地说:“我一生也忘不了嘎罗老师对我的恩情,以后我也会尽我最大的能力,去帮助社会上的那些孤儿,还有单亲家庭里的孩子,”
2009年,嘎罗从学校的电脑中省出10台捐给了盐井小学,支助他们开展电脑室的建设,2010年他从学校图书室选出487册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图书,捐给了木许小学,丰富了该校的图书种类。
扶贫帮弱,助人为乐
嘎罗生在城市,长在城市,学在城市,却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经常教育学生,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家庭困难的农牧民群众。
到盐井工作的第一个农忙季节,一到周末,别人都在利用这段时间打牌、搓麻将,嘎罗却四处打听哪家劳动力紧缺,哪家家庭困难。确定帮助对象后,他打个招呼立即脱下干净的西装,和他们一起干起活来。这在年轻的教师中无疑是一个另类。
嘎罗乐于助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当地的老百姓,热心的老百姓纷纷给他做媒。在别人介绍下,1998年嘎罗与盐井本地的一位姑娘喜结良缘,扎根在这块气候宜人的土地上。
每年的两季播种、收割,他都要选择贫困的家庭进行帮助,这一帮就是20年。有一次,有一户男主人突然生病,要送往香格里拉治疗,此时正值秋收秋种的关键时期,家里的劳动力都到田里了,只留下一个71岁的老太太。焦急无奈中,老人家求人拨通了嘎罗的电话。他一听情况,立即利用周末组织了16名学生帮忙。事后,老太太握着嘎罗的手,感激得只顾流泪,一句话说不出来。
“他这样做完全是不务正业。”面对别人这样的评价,嘎罗有自己的观点,他觉得盐井中学地处农村,应该具有更朴实的真善美品质,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是师生必须具备的一种美德。“我这样做,对自己是一份快乐,对学生是一种德育。”
四川汶川5.12地震发生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支援灾区重建家园。嘎罗先后捐款800元,捐献特殊党费1000元;玉树地震,他积极捐款600元,西藏5·25地震后,捐款1000元。
他的这些善举,在学校师生中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坚持助人为乐,让嘎罗成了名副其实的“月光族”。但是,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自己的妻子总是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他。物质上的贫乏,换来精神上的丰满,嘎罗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验到无比的幸福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看到被我帮助过的人开心的微笑,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善帮乐带,甘为人梯
嘎罗一直是学校的教学骨干,他颇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的喜欢,教学效果十分显著。面对自己精心研究的教学方法,他毫不保守,在教研活动中,全无保留的介绍给其他物理老师。对新分配的老师,从备课到课堂设计,再到语言组织、课堂管理、课后辅导、试卷分析等环节,几乎是手把手的教。
在嘎罗的帮带下,5名物理教师成了学校的骨干,8名班主任成了“班级管理能手”。
2008年,昌都地区举行教学公开课比赛,学校准备派遣嘎罗去参加。他想了想,觉得还是应该让新分配的老师去锻炼一下。于是毫不犹豫地将机会让给了一位新老师。这位老师没有太大信心,嘎罗主动和他一起备课,对课堂设计反复地进行研究、修改,好几次都工作到深夜。在他的无私帮助下,这位老师在赛课中夺了二等奖的好成绩。很多在教学上得到过他帮助的教师都说,“嘎罗老师就像一架梯子,南宫28都是踩着他一级一级地成长起来的。”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嘎罗用一颗真挚的心,孜孜不倦地帮助他人,其中或许失去了很多,比如金钱、时间、精力……然而,将玫瑰送给他人,失去的是娇鲜欲滴的花朵,留下的却是芬香四溢的精神。
“在帮助他们的同时,我得到了一份快乐,一份收获,在这个收获中,我也得到了一种激励。”嘎罗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留存在盐井中学的德育资源里,将日久弥芳。
记者手记
道德模范就是一面旗帜
藏东大地,道德之花再添新颜。日前,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揭晓,芒康县盐井中学校长嘎罗入选。他为贫困学生送去爱心和温暖,先后资助30多位学生完成学业,资助金额达10万余元;他帮助贫困群众,17年里,嘎罗帮助过18个困难户,参加播种、收割累计190余个工作日……道德模范作为你我身边的平凡一员,却在关键的人生时刻做出了不平凡的选择。道德模范打动人心的,是他们行为和精神中那些不平凡的力量。
一个充满阳光的城市,一定是拥有温暖的城市,更是站在道德巅峰上的城市。所以,南宫28身边每出现一个道德模范,就会为这个城市带来一片温暖,汇聚一种感动,催生前行力量。“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先进人物越是不断涌现,南宫28的社会就越能集聚正能量。把道德模范当作一面旗帜,就是要让他们的事迹广为知晓,深入人心。褒奖老百姓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英雄”,推崇在基层涌现的“凡人善举”,能够更生动、更真实地引导人们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使道德模范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