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觉县阿旺乡副书记、派出所所长徐霖——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自己”
本报记者 王玮 夏怡雯
“好的,到时我一定过去!”在阿旺乡的警务站里,徐霖接了个电话,是东如村的村支部书记打来的,告诉他要搬迁牧场了。每年9月份牧民们都要从夏季牧场搬迁到秋季牧场,村长希望他能够过去帮忙,再帮助村里联系出售牛肉。放下电话,他又想起上次入户时八村的强巴家有一处电线老化破损,他带上工具,去强巴家,用绝缘胶布把电线重新包好,消除消防隐患。
不熟悉徐霖的人会感到惊讶,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属于他们的工作范畴吗?他却说,每年牧民搬迁牧场他都会前往协助,“帮助群众解决困难,顺便做些牧场治安和消防宣传工作。”
今年,已是徐霖在阿旺乡的第五个年头。眼前这个憨厚的贵州汉子穿着一身挺拔的警服,皮肤因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而变得黝黑,他操着一口不标准的普通话,向南宫28讲述着这些年来他在藏东的工作和生活。
环境之艰
徐霖说话特别实在,让人感觉朴实又真诚。“我想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这句话时常被他挂在嘴边。
阿旺乡位于贡觉县东南50余公里外的地方,海拔接近4000米,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早在成都当兵的时候,他就听老兵们聊起过,这边环境差,条件艰苦,好多人都不愿意来,导致警力严重缺乏,抢夺牲口的事情时常发生。就是在那时,徐霖就在心底打定主意,“要去最艰苦的地方,锻炼自己!”
于是,2008年徐霖不顾家人反对和劝阻,毅然决然参加政法干警考试,从部队考到了西藏,考到了贡觉。
在拉萨警校学习期间,徐霖先后在那曲和拉萨两地实习。在那曲,徐霖参与青藏铁路护路队,保证铁路的畅通,防患于未然。护路队所在地的海拔将近5000米,环境艰苦,气候恶劣,没水没电。出去巡查时,他同山上的牦牛一起饮雪水,每天24小时轮流执勤,2小时换一班。就这样,徐霖在这里实习了两个月。后来回到拉萨,在娘热路派出所和哲蚌寺派出所实习,跟着老民警学习公安业务知识,慢慢磨练自己的意志。
2010年,徐霖从警校毕业来到贡觉,当时昌都正在实施“百千万”工程,他被下派到阿旺乡,从此扎根阿旺乡。“大家都说我傻,这边环境这么差,躲都来不及,我干啥还往乡里跑呢!”他笑得有点无奈,语气却很坚定,“我就是想来这边工作,想在艰难的地方发挥自己的作用,扎根基层,为群众办点实事。”
克己奉公
贡觉县阿旺乡属于纯农牧区,和三岩片区紧紧相连,人们法律意识淡薄,村民之间发生矛盾习惯于自己解决。以前社会治安恶化,时常发生抢夺、偷窃牦牛、虫草、食物等案件,村里人非常苦恼。“徐所长来了以后,就再没发生过这样的情况了!”八村的强巴说,“他为南宫28办了好多实事,南宫28这里的治安和生活都越变越好了。”
徐霖告诉记者,他刚到阿旺乡的时候,这里的房子全是土房,人口少,经济落后。乡里没有澡堂,但有处温泉,老百姓就集中在那里洗澡。在徐霖眼里,那其实就是个“水坑”而已。为了让老百姓有个舒适的洗浴坏境,徐霖经过多方筹资,将“水坑”改造成“洗浴中心”,让老百姓们真正享受到泡温泉的舒适和惬意。他还联系内地,为乡里捐助了1000件棉衣,使很多缺少过冬衣物的农牧民度过了去年特别寒冷的冬天。
在阿旺乡的这些年,徐霖一直用实际行动守护着当地群众,在面对危难和凶险的关键时刻,他总是义无反顾、冲锋在前。阿旺乡位于通往芒康和三岩片区的交通要道上,徐霖还要担负起检查站对过往人车登记检查的任务,由于工作认真细致,2013年以来,检查站共收缴枪支2支,子弹17发,管制刀具100多把,杜绝了多起治安案件隐患。
2013年9月25日是传统的团圆之日——中秋节,这一天,他依然坚守在值班室。中午12点多,电话急促地响起。有村民报案,说牧场发生火灾,火势正在蔓延,情况十万火急。
接到报案,他马上带队赶到现场。当时,草场弥漫着浓烟,随着风势,过火面积正在扩散。他与同事们大声疾呼,组织群众200余人就地取水,有序灭火,经过二个小时的浴血奋战,火势终于被控制住。已经被火折腾几个小时的他,顾不上休息,立即查看火灾起源,经过排查,他发现是群众在山上烧茶不小心引起的火灾。从那以后,他定期为群众开展各类防火、安全用电宣讲,走村入户到群众家中,亲自查看用火情况及线路连接情况,防患于未然。
暖心民警
对待工作,徐霖一直兢兢业业,敢为人先;对当地农牧民的生活,他依然是付与了满腔的深情。从百姓日常生活的电路检修、电视没信号等到大小事务,在徐霖眼里都是他的分内事。
2011年秋季,他在辖区巡查的时候,偶然遇到年近八旬的孤寡老人索朗卓玛。经了解得知老人无儿无女,仅靠着亲戚每月资助艰难度日。望着她羸弱的身躯和锅里捡来的菜叶,他不禁眼窝潮湿,掏出身上的二百元钱硬塞到老人手里。从那天开始,他就把照顾老人的生活,当做了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徐霖的帮助下,索朗卓玛老人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活保障。于是,他又积极为老人申请 “低保”。跑到有关部门后,却发现老人没有身份证,不能办理。他不甘心,决心为老人解决身份证问题。经过四处奔波、终于使索朗卓玛老人的“低保”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领到低保金的那天,老人热泪纵横,泣不成声,拉着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乡里的孤寡老人索多,是一名刑满释放人员,年老体弱,常常连买粮的钱都没有。他知道后,就经常从工资中拿出钱给老人补贴生活费用,几年如一日。在2012年7月,索多老人给乡领导写了一封感谢信,人们才得知了这一内情。
2012年9月23日,阿旺乡那玉村村民强白来到派出所,打听多年失去联系、曾在阿旺乡居住过的亲戚下落。他热情接待之后,多次下村向老居民、老干部打听询问,经多方查找,终于使老人和久已搬迁的亲人取得了联系。强白老人感动得泪如泉涌,当即请他为其签名留念,老人动情地说:“请您留下您的签名,人民警察就是我心中最闪亮的星!”
2013年11月13日深夜,派出所接到报案,那玉村村民央金难产,母亲和胎儿的性命危在旦夕,情况万分火急。此时,正在值班的徐霖不加思索,立即安排警车将央金送往县医院治疗,经过整晚的救援,终于将央金母子性命保住,孩子顺利出生。
央金出院后,为表示心中的感谢,送来了锦旗,嘴里一直念叨“人民警察真是群众的救星啊!”
当地的每一个人几乎都多多少少得到过徐霖的帮助,无论是大事小事、公事私事,只要遇到,他都会伸出手来,拉上一把,而在当地,几乎人人心里都有一个念头,有困难找民警。“既然来了,就要多做事,实现自己的价值。”徐霖总是这样,把一切都当做是“分内事”,做每一件事都站在群众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
铁汉柔情
工作中的徐霖总是这般“神勇”,他也是当地群众心中的“守护神”。聊起这些他的表情挺激动的,语气也有些满足。可是,当我说起他的父母和爱人,他却突然沉默了。
“其实我觉得我挺对不起他们的,像去年,算下来整整一年我就回家了25天。”他的眼神中满是低落,欲言又止的样子让人心口一紧,“我父母在贵州,我能回家的日子太少了,连他们生病了我也只能托邻居多关照!”
他眼眶隐约泛红:“我爱人在重庆工作,南宫28能聚在一起的日子真的非常短,对她我挺抱歉的,我很感谢她这些年的坚持。”这个在基层奔波工作这么多年,坚持把每一件工作都做到极致,努力为群众办实事的80后民警,在此时,袒露出了他心底最柔软的一面。
他说:“有时候挺想回家的,可是又觉得这里的群众离不开我。”
当地百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听不懂汉语,可是“徐霖”两个字,却几乎人人明白。这大概就是徐霖来到这“最艰苦的地方”,扎根偏远藏区,最美好的意义和回报了吧。
记者手记:
最艰苦的地方磨砺最美的青春
谁的青春没奋斗,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徐霖,从贵州农村的孩子到革命军人,从普通民警到派出所所长,他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最艰苦的地方奋斗、成长,他毫无背景地从最底层干起,一步一个脚印,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令人称道的成绩,诠释着“我的中国梦”。
这是徐霖的选择,他选择了偏远、艰苦、高寒缺氧的阿旺乡派出所,过着平凡而不凡的生活。与其说这是一种个人选择,不如说它是这个时代的召唤。听他讲述自己的青春故事,不禁令人想起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一句话:“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只有植入奋斗的基因,青春之树才会枝繁叶茂,只要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
每一个立志成才的人都应该把艰苦的环境当作磨练自己的机遇,力所能及地响应时代的召唤和国家的需要。青春需要奉献和奋斗,需要从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脚踏实地做起,需要拒绝那些急功近利的浮躁和诱惑,需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需要坚定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需要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如此奋斗的青春才会最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