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31 13:51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斯朗措姆正在公安局大门外给群众看病
她,1989年出生,青春阳光,无拘无束的年龄却经常是忙碌的样子。她在忙些什么呢?她除了民警的本职工作外,还在用自小从父亲那里学来的接骨医术为老百姓治病,并且不但不收取病人的一分一厘,反而还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他人,她就是八宿县老百姓交口称赞的好民警——斯朗措姆。
记者见到斯朗措姆那天,正是她的休息日,她刚刚为一些群众看过病。斯朗措姆在指挥中心的班是上24小时、休息24小时,本该休息补觉的时间,却因为慕名而来的群众来找她看病就只好放弃了。她向记者介绍说:“今天已经看了11个病人,刚刚看过的是巴东新村的村民扎西,他不小心从房顶上摔下来,脚脱臼了,我把脚接好,他现在可以走路了。”
自幼从父习得精湛医术
斯朗措姆的老家在左贡县扎玉镇,她家祖祖辈辈传承着精湛的接骨医术。藏民族自古属于游牧民族,游牧场所大多在偏远草原,在骑乘、放牧、筑屋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自己动手接骨就成了一项必备技能。父亲的医术是奶奶教的,父亲名叫多多,是远近闻名的“接骨神医”,除了在左贡县闻名,还经常去拉萨、阿里、芒康、那曲应邀给人看病。几十年下来,父亲为数千农牧民接骨,没有出现一例错诊误接,由此可见接骨术之高明。
父亲想把家族的医术继续传下去,可是斯朗措姆的姐姐和弟弟都不敢学,因为最初的学习要在天葬台进行。斯朗措姆天生胆大,从小就天不怕地不怕,父亲把人体的骨骼一块一块用绳子串起来挂在门口,挂出人体的形状。她不但观察得着迷,还上手研究骨头是怎么断的,怎么接骨。她7岁时,父亲带她去天葬台,教她仔细观察人的身体结构,将人体的骨头一个一个数,认真分辨手指、脚趾、胳膊、腿、躯干上的骨头,记住人身上有多少块骨头,分别是什么结构。
可能是因为女承父业的缘故,父亲特别疼爱她,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教她藏文。13岁时,她去昌都读书,父亲离开舒适的家庭,在昌都租房子陪读。这段时间她没有再学接骨,而是专心学习。课余时间,她就在一旁观看父亲看病。她特别佩服父亲,手一摸病人的身体就能摸出哪里骨裂,她虽有接骨的学习基础,却经验不足,怎么也摸不出来。
后来,斯朗措姆考上了咸阳民族学院计算机系,有一次体育系的同学打球崴了脚,非常严重,脚肿得老高。正当同学们不知怎么办的时候,她站出来,几下就将受伤的脚复位。此后她在学校名声大噪,一有学生崴手崴脚,老师同学都喊她去看看,每次都手到病除。
父亲知道她在学校帮助同学,非常高兴,鼓励她说:“要把病人当作是自己的亲人一样,充满爱心,还要细心,有耐心”。父亲看病从来不收病人一分钱,在他看来,骨头断了本来就是灾难,何况大多数群众并不富裕,自己有接骨技术就应该给群众治病。他也要求斯朗措姆这样做。那年父亲生病了,因胃癌中期住院治疗,在推进手术室之前,父亲还不忘嘱咐斯朗措姆:“好好治病救人,不要辜负父亲的期望”。
站起来是把伞 俯下身是头牛
2008年,斯朗措姆大学毕业。2009年,她作为三支一扶的志愿者到左贡县旺达镇工作。那时很多人找父亲看病,有时父亲去外地出诊,她就自告奋勇正式给人看病接骨,没有父亲的指导,她居然也顺利地治好了不少患者的伤病。
青海玉树发生地震灾害那年,斯朗措姆作为志愿者到灾区救助受灾群众。当时她的任务并不是给群众治病,而是抬担架。虽然她的胆子很大,但第一次看到那么多死难者,心里觉得很震撼。在玉树,她每天只吃一顿方便面,剩下的时间都忙于搜寻伤员,忍着弥漫的尸臭抬死尸。这段经历进一步坚定了她救死扶伤的信心。
2012年5月,斯朗措姆考入八宿县公安局,分配到冷曲河警务站工作。对于工作,她最喜欢这句话:“站起来要是把伞,为百姓遮风挡雨,俯下身要是头牛,带着深厚感情与群众打交道”,用以激励自己做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民警。在做好忙碌的本职工作之余,她一有机会就为有需要的人看病。接诊骨病患者是耗费精力和体力的事,每次接骨后,斯朗措姆都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2013年,她调入指挥中心工作。指挥中心是24小时伦班制,也就是上24小时的班,转天再休息24小时,这样的作息时间给斯朗措姆更多的时间服务群众。随着她接骨疗伤的名气越来越大,找她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现在,她的病人已经遍及全县各乡镇,甚至外县外省。平均每天要看十几个病人,最多一天看了28个人。因为病人太多,休息日的中午她只能睡两小时,下午又接着看病。为了方便群众找到她,斯朗措姆还把自己的联系方式贴在了公安局大门口。每到她休息日,公安局门口就会聚集起不少人,等待看病,俨然成为了八宿县城的一景。
对于重症病人,斯朗措姆经常到病人的住处出诊治疗,让他们不用带着病痛奔波。乃然村村民扎多上山砍柴,不慎柴禾垛倒塌砸断了他的脚踝及脚掌。斯朗措姆得知后,不顾自己劳累,主动抽出时间去扎多家里为他按摩拿捏,足足坚持了两个多月,现已基本痊愈。
今年7月份,斯朗措姆遇到了一名她接诊以来病情最严重的病人,病人腿部骨折,骨头都露在外面。家属说曾经去医院看过,医生诊断必需要截肢,听说八宿县公安局有个“接骨神医”,病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她。斯朗措姆把他安排到自己的宿舍,认真察看伤情,然后接好折断的骨头,再用木条固定,用纱布包裹,最后给病人服药,在伤处敷上七里散和云南白药。一段时间下来,神奇地保住了病人的双腿。
白玛镇群众旺扎因骑摩托不慎发生交通意外,导致下颚骨损伤,去昌都医治未痊愈,痛苦不堪,连吃饭都会一阵阵钻心的痛,他找到斯朗措姆求医,在一个月时间里,斯朗措姆每天利用午休、下班休息时间,来回步行将近10公里去旺扎家里治疗,有时候回来晚了,食堂已没有饭菜,她就买碗泡面对付。现在旺扎骨伤已经痊愈,不再影响生活。为了表达感激之情,旺扎多次请斯朗措姆吃饭道谢,但她一直婉拒。
捐出微薄收入 温馨帮助暖人心
2013年,作为八宿县公安局第一批驻村入户队民警,斯朗措姆来到郭庆乡那塔村特困户罗松家。看到罗松家超出想象的贫困,很少流泪的斯朗措姆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哭了。她于是尽自己所能帮罗松家解决了各种燃眉之急。
村里还有一户家庭,全家10口人中,女主人残疾,3名学生,剩下的全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全靠男主人洛加一个壮劳力维持生计,生活非常困难。那年,他家的女儿拉姆高中毕业,考上了长安大学,但是学费、生活费对于这个家庭都是无法逾越的难题,于是考虑让女儿退学。斯朗措姆听说后,几次来到洛加家,了解拉姆的求学愿望,当看到拉姆对大学教室里朗朗读书声、在知识海洋里徜徉的无限向往,看着拉姆那求知若渴的清澈双眼,那渴望但又无助的表情,实在不忍心让拉姆因为家庭条件不好而辍学,于是请求她家人不要让拉姆退学,承诺尽自己所能资助她上大学。从那以后,她每月都给拉姆寄600元生活费,这笔资助将持续到拉姆大学毕业。
斯朗措姆到然乌镇阿日村下乡时,来到特困户江村扎西家,他的女儿曲措考上了湖北省职业学院。当时曲措正在学校申请困难学生帮扶,但是没有通过,得知这一情况后,斯朗措姆就开导曲措,不要放弃学业,表示她愿意每月拿出400元资助曲措读完大学。
贫困学生白玛央青就读于西藏大学新校区艺术学院,她在校读书时经常跑到斯朗措姆舅母家里借宿,斯朗措姆了解到她在经济方面的困难后,决定为白玛央青每月资助200元生活费。当时斯朗措姆还是名志愿者,每月只有1100元收入。
斯朗措姆比这些女孩都大不了多少,一直以姐姐的身份帮助着这些女孩。一名公安民警每个月的工资有限,但斯朗措姆没有舍得花多少在自己身上,尽可能地用来帮助了最需要的人。
几年来,斯朗措姆为群众看病数千人,为贫困大学生资助3万余元。她牢记父亲的教诲,不怕脏,不怕苦,不嫌贫爱富,不收病人的一分钱,不求任何回报,一心只为让群众从病魔中看到希望。
面对领导和乡亲们的广泛赞誉,斯朗措姆谦逊地表示:“我和父亲的医术还差得很远,父亲除了接骨,还会针灸拔罐,我很想学会,以便帮助更多人”。
记者手记
本职工作之外的精彩
25岁,对于很多风华正茂的青年人来说,正是挥霍青春、享受青春的年纪。而斯朗措姆并不如此,她的时间分成了两半:一半专心本职工作,在公安局指挥中心接警,上情下达;一半原本是休息时间,她全都拿来为群众服务,用祖传的精湛医术接骨疗伤,每天平均接诊十几人,几年下来共义务看病数千人。
本职工作之外,有的人过于把生活当逍遣,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有的人一味追求个人享受,吃吃喝喝、花天酒地;有的人满足于现状,平平淡淡、循规蹈矩;有的人一门心思经营人际关系,迎来送往、阿谀奉迎;有的人为钱所惑,蝇营狗苟,唯利是图;而斯朗措姆则是一心扑在病人身上,用毕生所学来医治伤痛。可以说,本职工作之外自由支配的时间,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情趣、决定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甚至决定了你选择做一个怎样的人。
斯朗措姆说得好,她要做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好民警。为人民服务没有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之分,也没有本职工作之内和之外的区别,群众有急事,党员干部就要在第一时间帮助群众解决,而不能因为是在休息时间就推脱,“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本职工作之外更应该做好为人民群众服务,这是一种本职工作之外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