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宫28

    察雅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班宗—— “九代本”军官后代:常怀感恩之心

    2015-10-28 09:46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察雅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班宗——
     
    “九代本”军官后代:常怀感恩之心

    本报记者 王玮 夏怡雯

    班宗在葡萄园摘葡萄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里,曾经有一支藏军步兵团,这就是1950年昌都战役时起义的藏军“九代本”,改编后的正式名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昌都警备区步兵第九团。第九团的官兵在参加生产、平定叛乱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英勇顽强,树立了一面爱国主义的旗帜,成为团结进步的榜样。
        班宗老人今年72岁,她的父亲曾在藏军“九代本”担任军官,“九代本”起义加入解放军后,她作为随军家属跟随父亲驻扎在俄洛桥。回忆起那段时光,班宗说,“我总是怀有一种感恩的心情,共产党和解放军给“九代本”官兵和家属优厚的待遇,让南宫28这些官兵子女上学,去内地深造,帮助我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革命干部。今年是昌都解放65周年,如今我过上了父辈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我相信,西藏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南宫28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
     
    随父起义 进入内地读书
     
        班宗出生于拉萨墨竹工卡,父亲是藏军九代本的下级军官,全家人都靠父亲一个人的兵饷生活,日子过的艰苦。班宗小时候没有穿过鞋,在外面走路总磕到石头,脚趾总是伤痕累累,骨头都变畸形了,穿的衣服也破破烂烂。
        1950年10月,在宁静(今芒康)驻防的藏军“九代本”在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政治攻势和政策感召下,军团长格桑旺堆向解放军献上哈达,率部阵前起义了,整建制的加入解放军,成为解放军中独特的昌都警备区第九团,受命驻扎在俄洛桥,担负警卫和军垦工作。
        藏军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习惯,就是行军时拖家带口,军营里有不少官兵的家属、子女。当时,除了“九代本”官兵享受解放军的优厚待遇外,子女、家属同样享受国家的照顾,看病用药都不要钱,都由公家负担。
        班宗跟随父亲来到俄洛桥后,第一次穿上了鞋子,吃上了米饭,穿上了用内地布料做的衣服。组织上十分重视“九代本”官兵子女的教育,不久专门成立了子第学校,把年龄较小的30多人集中到学校学习,另外还有一部分年龄较大的被送到西藏民族学院培养,班宗也在其中。1957年,班宗和其他20个孩子一起,到内地去读书,从零开始学习汉语。
     
    参加革命 跟随部队平叛
     
        2年后,西藏武装叛乱爆发。根据平叛工作的需要,“九代本”官兵子女被分派到各个部队当翻译,班宗被派到察雅,作为翻译和卫生员跟随部队平叛。部队非常照顾她们这些学生兵,战士们都是自己背装备,她的被子都放在马上驮,轻装前进。
        在吉塘,部队侦察发现当地没有叛军,只有老百姓听信反动宣传躲在山上,她就一家一户地把老百姓劝回村去。等安抚群众工作做得差不多时,附近有个叫顿珠巴姆的领主发动了叛乱,年龄还小的班宗有些紧张,因为卫生员不配枪,没有武器防身,她就请人做了一把木头枪,外面涂上黑墨水,枪柄系上红黄绸子,像模像样地背在身上,心里踏实多了。
        到加卡村,班宗是穿上学校发的新布鞋,一路走到村里的。当时的情形让她吃了一惊,有20多户人家的村庄,牦牛在山上放着,牛奶还在桶里,可就是没有一个人。侦察兵连夜上山侦察,班宗也一起出发。夜晚行军,不准说话,不准休息,也不能打手电筒,半夜还下起雨来,山沟里有小溪,班宗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边走边打瞌睡,结果一屁股跌坐在牛粪糊糊上。连长扶起她,不留情面地进行了批评。后半夜,终于找到了群众,把他们带回村子。到了白天,她才发现裤子上都是牛粪,新布鞋也烂得开口了,连换的鞋都没有。
        过了几个月,平叛结束,班宗被派往察雅县卡贡乡工作。现在从市区出发,需要2个多小时车程。当时,班宗先是骑马,再坐牛皮筏子过澜沧江,用了一天的时间才到达。没想到在卡贡一待就是20多年。
     
    心系群众 安享晚年幸福
     
        在卡贡,班宗主要负责群众工作,经常下乡,骑马或者徒步到老百姓家里,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后来,有了小孩,就背着孩子下乡工作。那时的老百姓很穷,没有布料衣服穿,长年穿的是自己织的氆氇衣服,没有蔬菜可吃,吃的是混合荞麦的糌粑和元根汤。班宗工资低,一件衣服最多时有40多个补丁,但她还是尽力帮助别人,每次到很穷的老百姓家里,她就把自己的好衣服脱下来送给人穿。有一次到一户贫农人家,女主人刚好生下小孩,她看到什么婴儿用品都没有,就把衬衣脱下来包着小孩。
         1970年,由于“九代本”改编的第九团官兵组织纪律性不强,家属小孩又多,很不好管理,因此被解散。当时班宗的父亲带着父母、兄弟、子女等家属回到了一心惦念的家乡墨竹工卡。  班宗一谈到过去的艰苦岁月,就会说“感谢共产党让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现在,群众普遍富裕起来了,吃穿不愁。在老家的两个弟弟家生活也不错,不仅翻新扩建了以前的石头房子,还买了面包车和手扶拖拉机。
        班宗在历任察雅县烟多镇、县委宣传部、县编译局的工作职务后,1997年退休,过上了幸福的退休生活,原来4000多元的退休金涨到了6000多元。她有4个儿女5个孙辈,除了参加老干局组织的活动,平时在家做做家务,带带孩子,侍弄花草果树,还喜欢邀几个好朋友一起去广场跳锅庄。
        班宗说,自己现在儿孙满堂,生活安逸自在,社会上孩子有学上,青年有事干,人们有理想,社会有保障,生活条件日益改善,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看到人们生活发生的变化,她心中始终铭记着共产党的恩惠。“南宫28这些老党员、老干部在电视上看到党和政府关注社会民生改善,心里十分欣慰。南宫28坚信,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西藏人民的生活才会更加富裕和谐!”
     
     
    记者手记:
     
    铭记历史,感恩有你
     
        班宗在采访中最常说的一个词就是“感恩”。藏军“九代本”的官兵加入解放军后,待遇比十八军的其他部队都要好,不仅士兵有工资,就连亲属子女都有收入,组织上安排官兵子女上学受教育,到内地大学深造,官兵及其家属享受免费医疗,这些都体现了党组织对他们关心爱护;1959年,武装叛乱发生后,组织上又安排官兵子女到重要岗位上锻炼,这体现了党组织对他们的信任。
        对于昌都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来说,1950年10月无疑是个崭新的起点。65年过去了,昌都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凸显那个10月的与众不同。在旧西藏,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奴和奴隶连最起码的人权都没有,更谈不上其它权利。广大农奴始终无法摆脱被奴役的命运,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今天,得益于党中央对西藏的优惠政策,西藏的各项事业飞速发展、成就举世瞩目。走在街上看到的是川流不息的人群、洋溢在各族人民脸上的幸福笑容,班宗就是他们中普普通通的一员,他们用亲身经历向世人诉说着一个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用精彩人生演绎着在党的领导下,百万农奴翻身得到解放,与全国一道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的动人篇章。 
    南宫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