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三八红旗手阿西亚——
草根创业者讲述民族团结故事
本报记者 王玮
阿西亚夫妇向记者讲述创业故事
上世纪末,回族女青年阿西亚顺应时代潮流,抓住鼓励创业的政策,成立了昌都改革开放后的首家私营旅馆,并将小旅社一步一步发展成为名噪一时的“班世昌”旅馆,引领带动了昌都旅馆业的快速发展。
创业中,她靠着靠着勤奋、拼搏、脚踏实地,迅速摆脱贫困;致富后,她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帮扶困难群众,累计捐助25万多元;她为待业青年提供就业机会,尚德善行;她帮助生病旅客,为他们求医问药,助人不倦;她看望孤寡,扶助“五保”,从不求回报。点点滴滴、桩桩件件,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行动,在班视昌旅馆里,谱写了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温馨故事,这些故事在藏东大地上越传越广,成为一段段感人的佳话。
创业:白手起家开光明旅社
八十年代初,阿西亚的丈夫帕巴格来在中学教书,自己没有工作,全家就靠丈夫微薄的工资收入,而且儿女都要上学,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当时改革开放的氛围热烈,国家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阿西亚逐渐产生了创业的想法。
阿西亚的家距离客运站不远,每天有大量从各地来昌都的旅客聚集到这里,但附近却只有一家旅社,她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创业机会。她跟丈夫商量:“改革开放政策这么好,南宫28胆子大一点,开家旅馆吧。”一番合计,丈夫也很支持她的想法。
说干就干,她们在原有的平房上,通过自己动手,亲友帮忙,用山上捡来的木头又加盖了一层,并用木条编好木墙,两边糊上泥巴,隔出了10个小房间。
房子盖好了,家里却没有钱买旅馆必要设施。于是,阿西亚贷款6000元,购买了30张钢丝床,以及床单、被褥等用品。在选择钢丝床时,阿西亚可是动了一番脑筋:一是要价格相宜,结实耐用;二是要轻便,可折叠,方便房间加床。为节省资金,床单被褥是从离家很远的地方买的,阿西亚和朋友饿着肚子跑了一天的路,一人背一个大包,把50多套床上用品硬是给背了回来。
在阿西亚的辛勤劳作和四处张罗下,1983年中秋节那天,昌都第一家私营旅馆——“光明旅社”开张了。旅馆拥有30张床位,每张床位每晚收费1.2元,而对面的昌都旅社的价格是2.5元至3元。价格优势使光明旅社的生意出奇的好,差不多每晚都能住满。每天30多元左右的收入,相当于当时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至今,阿西亚回忆起那段时光还兴奋不已,“南宫28赶上了好时代。”
经营旅馆非常辛苦,特别是对于一名女性来说。因为那时只雇得起一两个人,阿西亚每天都要起早贪黑,洗床单被罩,打扫卫生,凡事都自己动手,还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有在旅馆里打架滋事的,有不给钱、偷偷溜掉的,也有习惯于晚睡,很晚才回旅店的。阿西亚经常要凌晨三四点才能上床睡觉,到了五点多,早起的旅客又来退房,想睡一个囫囵觉对她来说是一种奢侈。虽然身体劳累,但阿西亚说创业的激情让她的心情很愉快,日子过得很充实。
在阿西亚的苦心经营下,半年的时间就还清了贷款,再不久就成了昌都有名的“万元户”。有了钱,她用来改善生活,她给家里添置了黑白电视机、洗衣机和录音机;有了钱,她提升旅馆设施,在旅馆过道里也摆放了一台电视机,还准备了小板凳,住宿的旅客们大多数从未看过电视,一到晚上就坐在过道里看电视,觉得很稀奇,甚至没有附近的人也跑来专门看电视;有了钱,阿西亚还想到了帮助别人,她在城关镇选择了10户生活特别困难的家庭,每个月拿出200至300元钱轮流资助各家。
发展:领导鼓励旅馆做大做强
1986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来昌都视察,期间到光明旅社看了看。那天,闻讯而来的街坊邻居把光明旅社围得水泄不通,人们都想争睹这位中央领导和宗教领袖的仪容。“直到看到班禅大师,我才敢相信这件事是真的”阿西亚在回忆往事时说。十世班禅在旅馆逗留了半个多小时,他认真察看了旅馆房间和设施后,用十分洪亮的声音对阿西亚说:“现在政策好,你要好好干,以后不会再有‘割资本主义尾巴’这种事了”。
“这是我一生中的最荣耀的时刻”,阿西亚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时刻,她把旅馆的名字改为“班视昌”,意为“班禅视察昌都”。
班视昌旅馆发展每一步都离不开政策引导和政府鼓励。1994年,时任昌都地委书记的李光文鼓励阿西亚把思想更加解放一些、步子迈得更大一点,继续扩大经营规模。他说:“过去你们有发展思想,当时受条件局限,现在,你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胆子可以再大一点,再进一步发展旅馆业”。阿西亚听了这番话非常振奋,回去就和丈夫商量,打算盖一座拥有100张床位、4层楼的新旅馆,算下来大概需要100多万元资金。
主管部门派下来的工作组经过调研,很快就批准了扩建项目,他们也认可阿西亚的观点:尽管资金需求量大,发展机遇也不小——班视昌旅馆主要的竞争对手、街对面的昌都旅社拆了,客源有保证。但是听到旅馆扩建的消息,亲戚朋友们都惊呆了:“你们太不知足了!有这么富裕的生活,还不够吗?”很快整个昌都都传遍了:一名普通家庭妇女竟然敢贷款110万元。
不久,新旅馆建成了,这是整条街上唯一的一座四层楼房,一时间轰动了昌都,班视昌再一次成为当时昌都旅馆业的标杆,房价涨到每晚10元至25元,仍然颇有竞争力。尽管受班视昌“赚钱效应”的吸引,整条街新开了很多家旅馆,竞争加剧,但由于服务优、价格低、卫生好,班视昌的入住率并没有下降。这一次,阿西亚只用了5年,就还清了贷款。她还雇佣了10名待业青年,开出了每月500元的工资,并且每年都按照100元的标准逐年上涨。
阿西亚变得富有了,但她踏实勤劳和乐于助人的品格并没有改变。多年来,她精心打理旅馆业务,很少外出游玩,耽于逸乐。在旅馆里,服务员干什么活,阿西亚也干什么,她说:“服务的细节不完善不行,我没有坐享清福的习惯”。她对旅客的要求有求必应,提供开水、茶水、酥油茶,甚至下面条、煮肉也帮着做。阿西亚还在承担巨大贷款压力的情况下,把 10户受助困难家庭的捐助金额上调至每月每户1000元。多年来,她累计捐出25多万元帮扶资金。
团结:夫妻和睦 民族融洽
阿西亚的父亲是青海来的回族,她的老公帕巴格来是土生土长的藏族,多年来他们夫妻和睦,相敬如宾。
帕巴格来谈起和阿西亚相识的情况,语气平和但满含深情。那是在1971年,他因工作的关系经常去启齿街生产队,每次都会看到一个特别勤快、能干,名叫阿西亚的女孩子,她能和三四个小伙子搭伙抬重东西,甚至比男人还能干,不禁心生爱慕。经过一段时间接触,他终于俘获了姑娘的芳心。1977年两人结婚,1978年,阿西亚生下大女儿,两年后,他们的儿子呱呱坠地。结婚38年来,两人相互支撑,齐心协力,同甘共苦。特别是经营旅馆期间,帕巴格来主动承担起照顾家庭、教育子女的重任,让妻子阿西亚在事业上走得无所牵挂。
旅馆业是一个迎来送往的行业,也是一个充满故事的行业。1984年,从四川绵阳来到昌都的残疾人张大爷因为生活没有着落,白天拄着双拐外出乞讨,晚上就住在旅店里。阿西亚看他生活艰难,就雇他每晚在旅店值班,管吃管住,每月还给30元工资。老人在这里一住就是3年,生活终于安定了下来,不再四处漂泊。
1987年,来昌都打工的孙大爷染上肺结核病倒在了旅馆里。阿西亚不仅没有收取他一分钱的房费,还照顾他的一切生活起居,更拿出家中珍藏的藏药让他服用。住了整整一年,直到身体痊愈。临别时,孙大爷紧握阿西亚的双手,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可阿西亚却说:“只要我有能力,就应该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1997年,两名大学毕业等待分配工作的藏族贫困生住进了班视昌。考虑到他们生活拮据,阿西亚没有收取任何费用。阿西亚说:“不管是回族、藏族还是汉族,在班视昌,南宫28都是一家人!”
真情付出自然能获得丰厚的回报。“这家旅馆的老板心地特别好。”阿西亚的名声逐渐流传开了,很多远道而来的客人都慕名前来住宿,把旅馆当作自己在昌都的家,客房时常爆满。蒸蒸日上的生意使阿西亚一家越来越富裕。
国家和社会也赋予了她更多的荣誉:阿西亚当选多届区、市级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多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双学双比”女能手、昌都十大女杰之一……
“做生意不能光想着赚钱,更要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阿西亚说。
记者手记:
民族团结从家庭和睦做起
阿西亚创立昌都首家私营旅馆,在政府鼓励和政策支持下,她一心扑在旅馆经营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起早贪黑,家里的重担几乎全部压在了丈夫的肩上。
她的丈夫帕巴格来从无怨言,不但干好了自己的教学工作,还默默地支持着妻子的事业,承担着教育儿女、孝敬老人的责任。平时,夫妻俩生活上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工作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在他们结婚的38年中,帕巴格来用自己的努力和宽容善良之心,维护和建造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家庭更是民族团结的典范。
他们不仅家庭和谐,也把这种和谐带到了社会上、行业中,无论是爱心捐赠,还是旅客有困难,他们都不分族别,一视同仁,积极参与捐助,奉献爱心。和谐社会,离不开民族团结;民族团结,离不开和谐的多民族家庭;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夫妻和睦,又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基础。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关系到西藏的长治久安,关系到昌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拉近各民族间的友爱关系,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妨从夫妻和睦,家庭和谐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