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28

察雅县香堆藏戏自治区级传承人阿布穷琼——“只要走得动,我会一直把藏戏跳下去”

2015-10-28 09:48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察雅县香堆藏戏自治区级传承人阿布穷琼——

“只要走得动,我会一直把藏戏跳下去”
本报记者 王玮 夏怡雯
 
阿布穷琼接受采访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这是小学课文《藏戏》一文中的开篇,连续三个反问,道出藏戏的三个特点——戴面具、没有舞台、时间长。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它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而察雅县香堆藏戏是全区最有名的“蓝色面具”的主要流派之一。据说,当年香堆寺的香堆康泽曾派次旺仁增等5位喇嘛,到拉萨觉木隆剧团学习藏戏,学成回来后在香堆一带就有了这一比较传统的藏戏,人们把它俗称为“朗他康鲁玛”,意为康巴式的传记。
  每至农闲,察雅县香堆镇的阿布穷琼便换上华服,组织村民在田间跳起“香堆藏戏”。阿布穷琼是香堆藏戏传承人,据他介绍,藏戏大约起源于距今600多年前,比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衍生出了众多派别。香堆藏戏源于觉木隆藏戏,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地方特色,流行于察雅县,广受当地群众欢迎。以前香堆寺只是在特定的时间或重大的宗教仪式上进行表演,后来香堆藏戏逐渐从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发展到民间。2006年5月20日,藏戏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香堆藏戏经察雅县人民政府同意被批准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10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小练就童子功
 
    香堆藏戏在蓝面具流派中产生最晚,但发展最快,表达最丰富成熟,形式最精美活泼。以男女演员分别扮演角色,善作世俗戏剧表演,并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发展较多而备受世人称道。它在藏戏诸多流派中,威望最高,影响最大,传播最广。
    阿布穷琼,1970出生于察雅县香堆镇。父亲是做泥塑佛像和面具的匠人,当时察雅的很多寺庙里的佛像都是阿布穷琼的父亲制作的。阿布穷琼有四个兄弟姐妹,他是最小的一个。小时候,阿布穷琼也跟着父亲学过泥塑,而如今,只有二哥继承了父亲的手艺。阿布穷琼在他稍大时,因为浓厚的兴趣,便跟着藏戏师父次登扎西学习藏戏,开始了他的藏戏人生。
    今年45岁的阿布穷琼,从第一次演藏戏到现在已经30多年,还在他12岁的时候,便已经是别人的小师父了。
 当年的香堆到县城还没有公路,只能骑马走小路,年事已高的师父经受不住路途的折腾,便指派阿布穷琼去县城,指导别的学生。年仅12岁的阿布穷琼没有辜负师父的期望,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谈及此事,阿布穷琼脸上还能看出当年的喜悦之情。
藏戏本就是一项复杂的艺术,它是在室外演出的,观众也会离得很远很分散,所以唱腔必须特别嘹亮高亢,才能让观众听清唱词。此外,唱藏戏对身段也有要求,比如开场戏要围着场地打绷子(一种侧身翻),连着打几十个,所以,藏戏要从小学起,打牢基础功。阿布穷琼虽然只是普通的农家子弟,学唱藏戏完全是出于个人喜爱,但他也在师父的言传身教下,努力学习、探索。
    阿布穷琼刚开始学藏戏的时候,是藏戏团里年龄最小的一个,却也是学习最刻苦的一个。为了练好藏戏中跳的部分,让自己的手更有力量,阿布穷琼便在河边,用沙子装满藏靴来练手劲,练翻跟头。日复一日,阿布穷琼就这样练就了最扎实的基本功。
 
从田间跳上舞台
 
 2013年的昌都藏历年春晚,阿布穷琼带着他的团队到昌都演藏戏。“唱腔浑厚、服装华丽、舞姿优美、道具多样”,表演完后,人们这样形容阿布穷琼和同乡带来的民间藏戏。这是他作为“香堆藏戏”传承人,与同乡一起组成民间表演队,首次将家乡的“宝贝疙瘩”搬到了更多的观众面前。从此,香堆藏戏也从田间跳上了舞台。
    伴着如小雨击打屋檐般的鼓点,握惯了锄头、拿久了鞭子的香堆镇农牧民在阿布穷琼的带领下登上舞台。他们身着华丽的藏戏服装,头戴蓝黑色面具,前额饰金色日月,两颊有黄色短须,鼻子上挂满贝壳和珠串,时而闲庭信步,时而碎步疾行,很快便进入了各自的角色。
    “南宫28那次表演的是八大藏戏之一的《卓娃桑姆》,内容反映了喜马拉雅山区一个门巴族小王国的宫廷斗争。大家农闲时经常跳这出戏,所以几乎没怎么排练就登台了。”阿布穷琼告诉记者,村民们第一次将表演场地从田间地头换到了漂亮的舞台,大家都很激动,阿布穷琼也希望自己能带领村民到更多地方演出。
    阿布穷琼说,艺术团里的演员都是挨家挨户挑选出来的,自己和老一辈的“香堆藏戏”传承人一起手把手教大家舞步和唱腔,在艺术团里阿布穷琼担任艺术指导这一职务。“南宫28平时主要表演《卓娃桑姆》《智美更登》等传统藏戏剧目。由于藏戏队里男女比例有些失调,所以,队里的老阿爸经常会被戴上花冠、涂上口红来扮演女性角色。”他笑着说。
    女性角色由男演员来扮演,是香堆藏戏和其他地方藏戏的最大区别,在香堆藏戏发展的过程中,阿布穷琼和老一辈的传承人一直将其保留着,成为香堆藏戏的一个亮点。而在舞步上,阿布穷琼也在不断探索中将步法作了大量改动。“该保留的要保留,该学习改进的南宫28也应该改进,不能一成不变,但也不能把重要的东西丢了。”阿布穷琼对记者说。
 光靠演藏戏,收入是有限的。在香堆镇,阿布穷琼开了家超市,在虫草季节也会去山上挖虫草。但是教藏戏、学藏戏、演藏戏却是他生活的重心,虽然这会耽误很多工夫。有次,阿布穷琼在昌都做虫草生意,县里通知马上回香堆进行表演,他便放下手中的生意连夜赶回了香堆。对影响收入的事情,阿布穷琼不以为然,他说钱是次要的,藏戏永远是首要的,因为钱是挣不完的,而藏戏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要做就要做对藏戏传承有意义的事。
 谈到香堆藏戏未来的发展,阿布穷琼告诉记者,他会把藏戏传承给师父家里的年轻男孩和艺术团里资质高的学生,并倾力教导他们,而自己也会努力钻研,争取把香堆藏戏发展得更好,让更多人感受这门艺术的魅力。“只要走得动,我会一直把藏戏跳下去”。
 
记者手记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本身是对演员的一个说法,每个演员在成功的道路上是需要付出长久而艰辛的努力。当南宫28在看阿布穷琼唱腔浑厚、舞姿优美的藏戏表演时,却不知他在背后对每一句唱腔、每一个动作进行的成千上万遍练习。在少年时代,练习高难度的动作成了阿布穷琼童年的全部;而如今,传承香堆藏戏是阿布穷琼生活的全部。
  音乐奏起,锣声响起,鼓声敲起。藏戏表演者们又将把毕生所学,所练的精湛技艺转化为艺术展现在世人面前。藏戏上那看似简单的艺术手段:唱、诵、舞、表、白,但演员们却要在台下练许久。艺术家们付出许许多多的汗水和努力,才能在台上挥洒自如,运用得心应手,给观众们带来了极大的身心享受。那些观众们如雷贯耳的掌声是给他们最大的鼓励,惊天动地的喝彩是给他们表演的最大肯定。
  上天是公平的,机会和成功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纵观古今中外,但凡成功人士或为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忠实践行者。无论是什么行业都一样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出色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努力和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想不劳而获,或想走捷径,都是徒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高起于累土,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要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做起,积极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做到有备而战、战之能胜。
南宫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