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28

贡觉县夏龙绿色农畜产品合作社经理巴鲁—— 从“卖货郎”到共同致富带头人

2015-10-28 09:46 来源:昌都报 点击:0

贡觉县夏龙绿色农畜产品合作社经理巴鲁——
 
从“卖货郎”到共同致富带头人
 
本报记者 王玮 夏怡雯
巴鲁现场指导磨青稞
    “聪明的人从不等待机会,而是主动地寻找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只有踩在机会的肩膀上,才会取得更高的成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抢抓机遇,不放弃、不气馁,勤奋刻苦,踏实知足,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人生价值”,这是巴鲁时常说的一句话。
    巴鲁,这个来自贡觉县三岩片区的康巴汉子,在今年昌都市举办的青年创业大赛中,在全部67个项目的激烈竞争中进入决赛,最终获得二等奖。他在群众中已经树起一面致富带头旗,是当地群众学习的榜样。创业的成功,巴鲁收获的不仅仅是财富,更是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巴鲁说:“自己的梦想就是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同时也让贡觉既有营养又无公害的绿色有机食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更多的造福三岩的百姓。”
 
走南闯北 卖货郎成了大老板
 
    17岁之前,巴鲁从未离开过雄松乡,他每天在村子里放牛种青稞,看似波澜不惊的平静生活下,一个念头在巴鲁的心里生根发芽,渐渐长大。每当看到年龄差不多的同乡去拉萨、林芝闯荡,他那颗年轻的心就抑制不住地躁动,想去外面世界看看、闯闯。但是家里的男孩子只有他一个,按照当地的习俗,他必须留在家里。
    巴鲁打定主意,没和家里打招呼,就搭上一辆开往拉萨的大货车,坐在车厢里来到拉萨。他找到在拉萨的同乡和亲戚,刚安顿下来,就开始学着做生意。他借钱从拉萨的批发市场进货,批发衣服、鞋子、卡垫、巴扎等商品,然后搭运木料的大货车去山南、林芝、日喀则等地交通不便的村子里卖。
    搭车只能到主干道,到偏远的村子里只能继续走路。开始是和亲戚一起,后来就自己一个人去,每次都要背100多斤的东西,走上很远的路,虽然辛苦,但每次都能赚上两三千元,颇有成就感。后来,巴鲁买了一辆自行车,他把自行车托运到目的地附近县城,然后骑车去卖货。为了扩大生意,他还从乡村收购虫草,到拉萨转卖。
 不久,父亲从贡觉追到拉萨,通过亲戚找到他,让他回家,家里人不相信他会做生意。巴鲁坚决不肯,父亲看他的生意做得有起色,能挣到钱,就自己回去了。
    小本生意做了七八年,巴鲁渐渐有了一些积蓄,约五六万元,他已经不满足于小打小闹,开始盘算做更大的生意。1995年,他买了一辆东风货车跑运输。从昌都林场装木料,拉到成都,一趟要七八天时间,运费就是五六千元。忙时每月要跑两次成都,就要赚一万多元。他在成都购进大茶、大米、盐巴、啤酒、奶粉、胶鞋、电池等生活用品,然后运回贡觉县,他在雄松乡和罗麦乡开了两家商店,专门经销自己从内地拉回来的商品。
    当时跑运输的私车很少,除了去内地拉货,巴鲁也在自己的贡觉县各乡之间跑运输。开车是个辛苦活,雨雪等恶劣天气时行驶在山路上非常危险。有一次,他的车在妥坝乡的山沟里出故障,轮胎螺丝断了,他在原地等了两天,才遇到一位热心的司机,帮他修好车。
    开始跑运输容易挣钱,后来开大货车的人越来越多,就越来越挣不到钱。巴鲁把车卖掉,又回到拉萨做生意。这一次他再不是走村串巷的“卖货郎”,而是做起了珊瑚、天珠、虫草大生意,年收入达到几十万元。在他的支持下,父母新修了房子,他自己也在拉萨买了房,把3个孩子都送到拉萨上学。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巴鲁也开始在全国各地考察,寻找新的商机。北京、天津、成都……他重点考察当地的特色产业,看到各地的特色产业搞得红红火火,比如茶叶产地的茶加工业,他看得越多,就越对三岩地区的农产品思考越多。贡觉县有丰富的绿色林下资源,有靠雨露滋润生长的青稞、荞麦、大麦,有新鲜醇厚的酥油……都是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如果加以开发,一定会是个好生意。
 
30万元技术转让使厂子起死回生
 
    2012年,巴鲁带着满腔的创业热情回到贡觉,包下了一家糌粑加工厂,成立了夏龙绿色农畜产品合作社。他说这是三岩人在做自己的项目,自己富起来还不够,还要让家乡人共同致富。
    农牧民合作社的糌粑加工厂的厂房由东风投资援建,属于招商引资项目,巴鲁和合作伙伴接手时,厂里仅有两台机磨,一台手摇脱壳机,炒制青稞用的是柴禾,柴禾一车要五六千元,成本高昂,且全手工操作,产品没有那么精细,流程费时费力费钱,经营难以为继,厂里已没有一名工人。
    巴鲁接手后,贷款100多万元,重新雇佣工人,更新生产技术,他从昌都、拉萨请专人制作青稞挂面、荞麦挂面,都失败了。配方比例很难掌握。面粉多了,没有青稞特有的味道;青稞多了,做出的挂面全部断掉。8个月后,巴鲁的合伙人撤资了,几次失败让合伙人觉得这个项目麻烦很多,即使成功了也没多大利润。
    在接连的打击下,巴鲁没有气馁,他想,别人能做好的,我也一定能够做好。他把珍藏的三颗九眼天珠卖了,把其他的珊瑚和九眼天珠抵押贷款100万元,继续投入。
    之前,巴鲁一直是乡里的榜样。他这样评价自己:“我虽然没文化,但有超出常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做生意时,我是做生意的榜样;开车跑运输时,我是开车的榜样;现在我承包了糌粑加工厂,既然选择了这项事业,就一定把这个项目做好。”
    几经周折,他终于在雅安请到了会做青稞挂面的师傅,但师傅一张口就要30万元技术转让费,否则免谈。30万元,对于一家小企业算是天价,但是为了企业未来的竞争力和市场前景,巴鲁咬着牙答应了。
    青稞挂面、荞麦挂面生产出来了,一推向拉萨、昌都市场就广受欢迎。现在,荞麦挂面每年销售12吨,青稞挂面每年销售10吨。
 
做大做强带来群众思想三大改变
 
    一次,巴鲁去拉萨的一家糌粑加工厂参观,看到工厂里有一套全自动设备,他就千方百计打听到生产厂家,为农牧民合作社也订购了一套。新设备安装调试后,其威力很快显现出来:以前五六个人从早到晚能炒青稞2000多斤,现在1天能炒8000斤,只需3个人。由于农户把荞麦摊放在地上晒干,收购上来的荞麦往往掺杂了很多沙土。以前1人1天只能清洗200斤青稞,现在1天能洗1万斤荞麦。而且新设备比以前炒得更好,洗得更干净。
    产量上去了,销售也跟上来了。夏龙绿色农畜产品合作社和县教育局签订了10年的合同,为学校“三包”每年提供200吨糌粑。2014年,年产值300多万元,年利润近90万元,新创造就业岗位44个,44名来自贫困家庭的员工人均年增收达到1.4万元。
    如今,农牧民合作社的主要产品已经由最初的两种,发展到糌粑、青稞挂面、荞麦挂面、獐子菌、松茸、小扁豆、酥油、虫草荞麦粉和核桃等9个品种。下一步,他们还打算生产藏香和大麦糌粑等产品。
    同时,农牧民合作社向群众大量收购农产品,他们每年收购三四百吨青稞,收购价格比市场价高出10%;每年收购荞麦100多吨,每斤5元的价格也高于市场价。这些都为当地农牧民带来每年近300万元的收入。
    巴鲁带领下的夏龙绿色农畜产品合作社,不仅直接给当地群众带来现金收益,更主要的是带来了“三个改变”:改变了当地群众自给自足的农业思想,改变了当地群众“等靠要”的懒惰思想,改变了当地群众以牲畜数量论财富的传统思想。
    由于工作突出,巴鲁被评为2013年度县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他在今年昌都市青年创业大赛中获得二等奖,获得10万元创业基金。在荣誉面前,巴鲁计划在发展壮大企业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合作社规模,更多的吸收贫困户员工,与普通农牧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把群众的利益作为发展的原动力。巴鲁说:“合作社就是一个大家庭,兄弟姐妹的日子好了,这个大家庭才会更好。”
 
 记者手记:
 
新农村召唤返乡创业
 
    拉萨是巴鲁的“福地”,他在这座城市里赚到了第一桶金,从贩卖小商品起步,到做起珊瑚、天珠、虫草生意,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但是,2012年,在城市打拼多年的他,背起旧时行囊,却踏上返乡创业的归程。
    返乡创业,不仅是草根群体新的梦想的追寻,也是乡村社会新的发展的召唤。农牧区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经历了大城市洗礼的农牧民,拥有宝贵的创业资源。他们带回来初步的原始积累、先进的市场观念和宝贵的社会资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有更大的作为。巴鲁,从当年拼劲十足的“卖货郎”,到今天做大做强的农牧民合作社,体现出农牧民身上蕴含的巨大创业创新能量,由此衍生出县域经济一个崭新的增长点。
    返乡创业,更为新农村建设洒下了一片明媚的阳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农牧民背井离乡进城打工做生意,所期望的,不仅是经济收入的增加,贫穷命运的改变,而且是美好生活的创造,幸福家庭的建设。返乡创业对乡村产业的发展,对乡村文明的进步,对乡村社区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返乡的农牧民有寻梦的权利,农牧区的广阔天地,有的是圆致富梦的机会。 
南宫28